• 81阅读
  • 0回复

洞庭湖的鱼类亟需保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25
第2版()
专栏:来信

洞庭湖的鱼类亟需保护
编者按:接到胡贵、岳龙二同志的来信后,我们派记者去现场核实。据调查了解,君山芦苇场筑坝的事是确实的,更严重的是整个洞庭湖的鱼源面临严重的威胁。下面是记者写的调查汇报。
提起洞庭湖,人们会想到那“横亘八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的情景,想到肥美的鲤鱼、鲫鱼、鳜鱼和名贵的银鱼,想到“绿杨暗渡尽渔舟”的捕鱼场面。洞庭湖汇集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湖面广阔,河道纵横。渔民形象地比喻说:“长江是马路,湖泊是旅店。”每到春汛,长江里的亲鱼成群逆江进入洞庭湖产卵。六至八月涨水,大片湖洲淹没,天然饵料丰富,正适合幼鱼巢中索饵。九至十一月,湖水退了,鱼儿随水进入长江,越冬栖息。洞庭湖为鱼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据统计,洞庭湖里的鱼有一百多种,其中三十几种经济价值很大。
但是,现在洞庭湖的鱼类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捕捞量明显下降。在洞庭湖中产卵的各种鱼群逐年减少,江湖间洄游性的青、草、鲢、鳙鱼产量更是大幅度下降,名贵的鲥鱼、银鱼濒于绝迹。
适宜于鱼类繁殖生长的洞庭湖,为什么快没有鱼了呢?有以下原因:
前些年,在“向水面要粮”的口号下,洞庭湖被大面积围垦,湖面逐渐缩小,渔业被挤。位于岳阳地区的东洞庭和南洞庭,解放初期外湖水面近四百三十万亩,内湖水面一百多万亩。现在外湖只有二百万亩,内湖只剩六十万亩了。特别是围掉了平坦、开阔、水草丛生的浅滩,鱼儿就象找不到了“旅店”,只得投宿别的地方。
拦河筑坝,堵塞鱼类洄游通道,是破坏洞庭湖鱼类资源的又一原因。文化大革命期间,管理体制混乱,偌大的洞庭湖,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在湖上捕鱼的,除滨湖十几个县的渔民外,还有来自山东、江苏、湖北、江西和安徽的。为了自己捕鱼方便,你筑一条坝,他修一道堤,把好端端的一个天然渔场破坏了,堵塞了鱼儿生殖、索饵、洄游的通道。
工业废水、化肥、药物的污染,以及毒鱼、炸鱼等有害渔具渔法的使用,也给洞庭湖的鱼带来灾难。湖南省化工总厂排出的污水,已使临湘县八千亩水面的鱼不能食用。
乱捕滥捞也是损害鱼类资源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捕捞的人使用的网眼越来越小、网具越来越大,也不管禁渔区和禁渔期,不管鱼儿大小一网捞,真是竭泽而渔。
围垦、筑堤、污染和无节制的捕捞,严重地破坏了鱼类的生活规律。拿鲤鱼来说,每年从清明开始,拖着大肚子的亲鱼就要成群地进入洞庭,在水草丛生的湖洲上散仔。每涨一次水,鲤鱼产卵就形成一个高潮,直到五月中旬,产卵盛期才算结束。湖面开阔僻静的产卵区,会有成群的十斤至二十斤的,也有二十斤以上的大鲤鱼。可以想见,这些大鱼,要产多少子,长成多少鱼呀!可是从长江进入东洞庭产卵的鱼,在入口处的君山,被一道大坝挡住了去路,只好投奔它乡。侥幸进来的亲鱼,在寻找从前的产卵场时又会发现,水草丰美的浅滩已不复存在,对将来幼鱼的生长非常不利。种种人为的因素,给洞庭湖鱼类的生长带来严重威胁,洞庭湖的鱼怎能不越来越少,面临枯竭的危险!
洞庭湖还有希望吗?
许多渔民说:只要领导上下决心,坚决纠正那些错误的做法,认真执行国务院颁发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洞庭湖的鱼类一定会有个大发展。
本报记者 刘桂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