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在党需要的地方献出自己的一切——记党的好女儿张志新同志的高尚品质(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25
第3版()
专栏:向党的好女儿张志新同志学习

在党需要的地方献出自己的一切——记党的好女儿张志新同志的高尚品质(之二)
“党所需要的地方,就是自己应献出一切,努力工作的地方。除掉这点去空谈个人兴趣、前途,强调理由,都是为了自己辩护。党所需要你的地方,那就是你的前途”。
——摘自张志新一九五二年
十一月三日写的《自传》
青少年时代的张志新,曾向往当一个辛勤的园丁,去浇灌祖国的花朵;她也曾向往做一名人民艺术家,用优美的旋律为新生活增添异采;她更向往当一个英雄的人民战士,为保卫祖国而战斗。可是,她的这些愿望,后来并没有实现。她把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无条件地服从了党的需要;她把自己的前途,同党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她将自己的全部政治热情和智慧,都倾注到党分配给她的平凡工作上。
一九五○年秋后,张志新高中毕业,被保送到河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正当她立志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时候,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张志新是多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与和平的学习环境啊!可是,眼看着亲密的友邦受到侵略,可爱的祖国受到威胁,自己应该怎么办?象石子投进平静的水池,张志新的思想激起了一个又一个波澜。她严肃地问自己:是强调个人志愿——教育事业呢?还是听从祖国的召唤呢?是强调自己患有关节炎的身体,还是拿起武器保家卫国?难道让别人去保卫祖国,自己享受幸福生活吗?她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报名参军。不久,她被军事干部学校派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俄语。
她在人民大学刚刚学习了一年半,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组织上决定,部分同学提前参加工作,有的当研究生,有的做大学教师,有的做翻译。过了几天,又传来更振奋人心的消息:在人民大学学习的原军事干部学校的学员,立即转到直属军委领导的大连俄专继续深造。想到自己要过上真正的部队生活,做一名“毛泽东时代的女战士”的愿望就要实现,张志新多高兴啊!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时,组织上却通知她留校工作。
一天,党组织找她谈话,准备分配她到俄语系资料室工作,并要她管理好学校唯一的一台录音机。张志新自幼多才多艺,特别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造诣。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她又有可能成为一名俄语翻译。现在,又要她搞当时被一些人认为单调、平凡的资料室工作,这怎能不使人感到意外呢?有些同学不免为她惋惜。
在这样短的时间,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实在太突然了。张志新毫无准备,思想一度波动。她舍不得那些朝夕相处的同学和战友,更珍惜自己的军籍,何况这新的工作岗位与她历来的抱负和志趣,差距是那么大!但是,她最后想到,自己没有权利向人民讨价还价,不能做一个受党教育而不合党要求的团员。她坚定地说:“党所需要的地方,就是自己应献出一切,努力工作的地方。除掉这点去空谈个人兴趣、前途,强调理由,都是为了自己辩护。党所需要你的地方,那就是你的前途”。
尽管张志新对资料工作很陌生,原来又不大喜欢,但她很快就爱上了这个为教学服务的第二线工作。不久,资料室变了:桌上铺上了白桌布,窗户挂上了白窗帘,连摆设也重新作了设计,显得那么舒适、雅静;教学楼走廊的四角新开设的阅览台,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同学和老师。
在个人志趣同党的需要发生矛盾的时刻,张志新经受住了考验。但是,她知道新的考验还在后面。为了迎接新的考验,她针对自己思想上的波动,做过一次非常深刻的分析和批判:“真正的革命者,应不自
(为)个人计较,而对每件工作都热爱,尽力多为人民作事。他们应当盘算的是:自己是否把一切力量献给了革命,是否抛去了个人的东西。”
在以后每次工作调动中,她都坚决服从组织的分配。每当组织上征求她的意见,问她想做什么工作,喜欢何种专业,有什么要求时,她总是爽快地回答:“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对我来说,哪个专业都得从头学起,我听从组织的安排。”
在辽宁省文化部和后来的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张志新分工负责日常事务,兼管美术方面的工作。文件、档案、图书、资料,统由她管理;来往的客人,常由她接待;领导上交办的一些具体事情,多由她来办;开会时的记录、会务工作,也常常是她的事。工作虽然多而杂,她却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常常是带着小跑工作着,敏捷地处理着每一件事。
有一段时间,她参与创作、排练《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出戏。戏剧创作工作,她从未搞过,但是,为了塑造社会主义时代妇女的英雄形象,她不辞辛苦,深入工厂、街道,体验生活,改造思想,千方百计完成了任务。还有一次,组织上派她陪同一个外国考古代表团进行半年多工作,她虽然不懂考古,但是毫无怨言,努力学习,同样完满地完成了任务。
张志新对工作,有火一般的热情。在人民大学工作期间,除在资料室工作,还担任过教工团支部书记,舞蹈队及提琴班的教练,工会生活福利委员和治安保卫、群众文化等社会工作。不论工作多么繁琐,她总是不怕麻烦,认真搞好,从不马虎。在马列主义夜大学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她曾担任过小组长。就是这样一件平常的工作,她也非常认真负责,从组织大家学习、讨论,到检查发言提纲、组织复习,那个环节都不含糊,使全组学员的考试成绩都很好,受到夜大学的表扬。在沈阳市委党校工作期间,她任理论教员,却总是抢着领办公用品、填写报表、请报告员。她的脑子里,从来没有八小时工作的概念,白天干不完,晚上接着干,工作日干不完,星期天继续干。
张志新的时间,都被工作占得满满的,难道她就没有个人的事情需要处理吗?有的。她谈过恋爱,也曾遇到过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工作的矛盾,但她说:我是属于党的,不能因为个人的事情耽误工作,脱离集体。她有关节炎,后来又患了肝炎,身体更虚弱了。为了坚持工作,她把孩子长托,自己搬到单位的独身宿舍;为了坚持工作,她把一个星期内要服用的汤药,利用星期天全熬出来,放在四、五个瓶子里,星期一上班带走,每天象烫酒那样加温服用。看到有的同志打夜班,抄材料忙不过来,她就主动帮忙。有的同志劝她注意休息,她说:“大家都这样忙,我怎能呆得住?肝炎不打紧,我不能多干,还能少干,干起工作来,就不觉得累了。”
张志新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她在大学期间,就曾系统地学习过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可她并不满足。到沈阳市委党校后,她又一次研究了党史,读了许多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到省委工作后,又读完了《资本论》,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等。
有一次,文艺系统的一些负责人在一个小会议室开会,张志新也参加了。会议中间,有的同志发言中列举的数字不准确,引用革命导师的语录不完全。每当这个时候,张志新就予以订正、补充。大家钦佩地望着这位坐在靠墙一排凳子上的女同志,称赞她的记忆力。其实,这不仅仅是记忆力的问题,张志新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曾经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花费了多少精力啊!
在张志新的一生中,除去学生时代和被林彪、“四人帮”剥夺工作权利的几年,她实际上为党工作的时间,不过十三、四年。这十三、四年,她从事的是极其平凡的工作,但她的思想是纯洁和高尚的;她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全部献给了党。张志新的志愿,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伟大志愿——为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
中共辽宁省委《共产党员》杂志记者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