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打开圩区由穷到富的大门——怀宁县万明大队开展多种经营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26
第2版()
专栏:

打开圩区由穷到富的大门
——怀宁县万明大队开展多种经营的调查
人多田少的水稻产区,怎样开展多种经营,实现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怎样彻底改变有粮吃而无钱花的状况?安徽省怀宁县皖河公社万明大队几年来由穷到富的实践,作出有力的回答。
万明大队地处长江北岸圩区,是个人多田少的水稻产区。一九七一年以前,这个大队的党支部片面理解“以粮为纲”,只是拚命抓粮食。但是,单打一地抓来抓去,年复一年,不仅粮食生产增长缓慢,集体经济也越来越空,社员越来越穷。弄得有的生产队连公社分配的农药、化肥都买不回来,耕田还要借外队的拖拉机。社员一年忙到头,年终不见钱,也无心种田,常年有上百名劳力外流,有三十条小渔船漂泊江河,打鱼摸虾。一九七○年,大队党支部在北方农业会议精神的鼓舞下,决心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大队先后召开了干部会、党员会和社员代表大会,广泛发动群众,提意见,订措施。大家说,抓粮不抓钱,难以种好田,要由穷变富,就得抓多种经营,在增加收入上多动脑筋。
万明大队的初步变化,使干部社员开始尝到了开展多种经营的甜头,引起了周围社、队的兴趣。但也遭到了少数人的讥笑和非难,这些人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影响下,把抓粮看成是搞社会主义的正道,把抓钱看作是走资本主义的歪道,指责万明大队“丢纲忘线”等等。面对这种非难,万明大队没动摇、没退缩,而是积极引导干部、社员回顾历史,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正确认识粮和钱的辩证关系。党支部的负责同志说,抓粮是社会主义,抓钱也是社会主义,眼下农村这么穷,作为一心为社员谋利益的共产党员和干部,就要理直气壮地抓多种经营,敢为“钱”字开绿灯。在党支部的领导和带动下,各生产队的党员和干部一手抓粮,一手抓钱,大搞多种经营的劲头更足了。
一九七二年春天,党支部书记陈启祥从一份农业科技资料上看到浙江省黄岩县开展种植席草,编织草席的经验,受到启发。他盘算:本队的土质、气候,也适宜种席草,种上一亩席草,编织成席,可收入一千元,相当于本大队六亩多水稻的收入。同时,席草头年深秋种,第二年夏初收,收后还可种一季晚稻。确是一项收益大的副业啊!当年秋天,万明大队便同供销部门商订了种草编席的合同,他们还从黄岩县请来一名技术员传授编席技术。先在红星生产队试种席草,然后由点到面,逐步在全大队推广。
引种席草和编草席的实现,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调动了干部、社员大搞多种经营的积极性。党支部因地制宜,广开财路,依据本大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作出了开展多种经营的规划。他们利用路边、渠边种植水杉泡桐,利用河堤废坝种桑养蚕,利用大田红花草多和水面较大的条件开展养蜂、养兔和养鱼等项副业,特别是大力开展同粮食生产关系最密切的养猪业。目前,这个大队的多种经营项目,已由一九七一年以前的一两种,增加到打草席、养蜂、养猪、制粉丝、磨面、榨油、烧窑、种植经济果木等八、九种,去年全大队的集体副业收入由一九七○年的不到一万元,猛增到二十二万元,占农副业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这个有四百三十五户人家,每人平均只有六分五厘田的大队,近几年,平均每年向国家提供四十多万斤商品粮,交售皮棉一万八千斤,肥猪五百头,草席五万多条,蜂蜜八十担,鲜蛋两万斤。
近两年来,万明大队一方面继续大力开展集体副业,实行农、副、工综合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和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为了推动社员私人养猪业的发展,大队、生产队积极为社员提供仔猪和供应猪饲料。同时,严格实行投肥计工(或计钱)、猪粪优质优价的制度和有关奖励政策。这样,社员私人养猪得到迅速发展。一九七八年,社员向国家交售的肥猪,由一九七○年的九十三头增加到四百零二头,社员养猪纯收入达到八万八千七百七十元,每户平均达二百零四元。今年,这个大队社员养猪又有所发展,到五月底,每户平均已达到二点五头,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头。
过去,社员种桑养蚕,自留地里种点经济作物,房前屋后培植果木,都被加以限制,甚至当作资本主义倾向来批判。现在贯彻落实了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社员的家庭副业十分活跃,全大队四百三十五户人家,家家有副业。
集体副业和社员家庭副业的大发展,给万明大队的集体经济和社员生活带来崭新的变化。近五年来,这个大队的多种经营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基本建设提供资金达十八万二千多元,购置大、小拖拉机十台和各种农用机械七十多台,并且架起了高压电线,兴建了十五座电力排灌站,全大队基本上实现了耕作机械化,土地园田化,灌溉自流化,加工照明电气化。去年,这个大队战胜百年未遇的大旱,创粮食亩产一千八百多斤的新纪录。今年夏熟作物又获得大丰收,小麦、油菜籽亩产都比去年增产二成多。目前,全大队二十个生产队,队队有储备,户户有余粮,集体的公共积累和社员的经济收入,都比一九七○年成倍地增长。万明大队的巨大变化,象磁石一样吸引住社员的心,近几年来,不仅没有一个劳力外流,而且连一九七一年以前因队穷民困而迁居外地的三十户社员,也陆续迁回来了二十八户。
万明大队的经验,使附近圩区的许多社队干部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信心,他们认为,万明大队的实践打开了圩区由穷到富的大门。社员们高兴地说:象这样干下去,要不了三年,我们整个圩区都会富起来。本报记者 田文喜 本报通讯员 丁宪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