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新医”之路——记王福根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27
第3版()
专栏:

“新医”之路
——记王福根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事迹
在人民解放军全军软组织损伤手法治疗学习班里,我们看到一位教员,正在讲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经验。
这位教员就是空军某疗养院理疗科副主任王福根同志。这个学习班就是总后勤部为了推广他的经验而开办的。
王福根原来是一位外科医生,一九七一年底,开始向民间医师学习祖国传统的软组织损伤治疗技术。他经过长期努力,总结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新疗法。几年来,他用这套新疗法,为几千个颈、肩、腰、臂部软组织损伤患者进行了治疗,总有效率为百分之九十四。
一九六七年,王福根被分配到空军某部门诊所担任军医,时常碰到颈肩痛、腰腿痛患者,他想方设法寻找比较好的治疗方法,可是效果总不明显。
一天,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后勤部长曹明远,请开原县捏骨的敬应隆治疗,敬应隆给他推拿了几次,就可以挺直腰板走路了。王福根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我国西医主要靠手术治疗,疗效不十分满意,有的还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可是,敬应隆一推一扳就好了,这是什么道理呢?他想起了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论述,感到作为一个人民军医,有责任去学习和发掘象敬应隆那样的正筋疗法。于是,他和医生齐炳镇一起,来到敬应隆家里,登门拜师。
敬应隆不用任何诊疗设备,就凭一双手,治愈了成千上万名腰腿痛患者。而今,他虽然患有肝硬化病,每天依然坚持接待患者。他看到部队医生来向他学习,感慨地说:“我一定把你们教会,把我家三代祖传的这个疗法全部奉献给人民。”
王福根发现敬应隆诊断、治疗腰痛有独到之处。他用双拇指触摸腰部就可以发现病症,而自己手上没有功夫,难以诊断。为了攻破这一关,王福根利用砖墙、桌凳、床栏等硬物,练习指力;拉单、双杠,甩手,练习臂力和腕力,一练就是一身汗。拇指磨出了血泡,结成了老茧,手掌变厚了,鱼肌变硬了,拇指的弹力大大增加,终于克服了触诊力小的困难。王福根经过努力学习,不但学会了敬师傅的手法,还写了《伤筋脱位中医整复治疗手法》一文。
怎样按现代科学知识对“肩周炎”的发病部位给予准确的命名,以便选择有效手法?王福根认真地分析了几十例临床病例,翻阅了十多本各种版本的人体生理解剖学书籍,专程到附近医院观看尸体解剖。他用中西医理论,将敬师傅比较笼统的诊断,按肩部肌肉解剖、功能及发病特点,分为八个常见的发病部位。为了给患肩周粘连症的病人选准合适的穴位,减轻治疗时的痛苦,他专程到几百里外的某医院,向在快速针刺疗法上作出贡献的徐笨人同志请教,然后大胆采用针刺麻醉的方法,让爱人在自己身上试验,终于找到了针麻效果较好的扶突穴位,使肩周粘连症的疗效有了显著提高。
王福根为了把一位民间医师的“骨盆错位”诊治的手法学到手,并从理论上弄清这个问题,翻了几十本伤科书籍,都没有查到有关的记载。他就跑到某医科大学解剖室,仔细地观察尸体臀部的每一块肌肉和筋膜,每一条肌腱和韧带;数十次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摸骶髂关节的软组织结构;广泛阅读解剖学、生理学、X线诊断学、骨科学等书籍,按照解剖部位的功能和损伤原因,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终于提高了诊断率和疗效。
一次,王福根接诊了一位女助产士,这位女患者十年前患致密性骨炎,接受了除手术外的各种疗法,效果都不明显。王福根用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新理论诊断,发现患者的右腿比左腿短一点五厘米,骶髂关节位置不正,确诊为骶髂关节前错位。当即采用旋转手法复位,立见效果。
几年来,在上级党委的关怀下,王福根和软组织损伤研究小组的同志,在学习民间疗法的基础上,摸索、总结、改进了具有独到之处的肩周粘连症快速治疗法、骶髂关节错位旋转复位法、肋软骨联合部错位顿拉复位手法,弄清了臀筋膜损伤是腰腿痛病主要原因之一。他们还编写了一册《软组织损伤手法治疗讲义》,对软组织损伤的原因、病理进行归纳,使这种疗法得到提高。
为了表彰王福根的成绩,上级党委给他记了一等功,全国科学大会给他颁发了奖状。
本报记者 蔡善武 孙茂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