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莫斯科赢得的将是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27
第6版()
专栏:

莫斯科赢得的将是什么?
冯军军
苏联和古巴的关系,用卡斯特罗的话来说是:苏联“赢得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革命武装部队、我们的国土和我们的热血”。古巴领导人的这种肉麻的吹捧,无非是要对莫斯科表示感恩戴德之情。不过,他的话只说对了一半。今天,在克里姆林宫头目的支撑和唆使下,古巴不断派出雇佣军远征非洲,为莫斯科的对外侵略扩张打头阵,洒热血,火中取栗。从这一点上说,苏联赢得了古巴雇佣军的热血,倒是不假。但是要说莫斯科赢得了古巴人民,那就未必。
倒不是因为苏联不想“赢得”古巴人民。实际上,莫斯科为此可说下了一番非同寻常的功夫。今天在古巴,“苏联的存在处处可见”。源源不断运到的各种苏联物资占领着古巴的市场,出入于古巴各城市的苏联各式人等川流不息,五光十色的苏联电影、苏联戏剧、苏联音乐、苏联书报杂志泛滥于古巴各个城市。真可谓从经济渗透、人员控制直到思想影响一概俱全。据估计,在这个面积不足十二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九百多万的岛国,每天要靠苏联提供数以百万计的美元的物资来维持生存。它消费的百分之八十的粮食,百分之百的石油,百分之百的棉花,要靠苏联供应,而长期驻在古巴的所谓苏联专家、顾问、工程师已达到十五万人。
莫斯科的宣传机器把这一切称之为“平等和充分信任”,是在“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的崇高原则基础上进行合作”的“范例”。既然是这样“平等”而又“崇高”,还会不使人感动吗?然而奇怪的是,对于苏联这种非同寻常的青睐,古巴人民并不感激涕零,相反他们却说“俄国人来得越多,我们的生活就越苦”。这是怎么回事呢?
此中的奥妙是并不难于发现的。
苏联销往古巴的物资从车辆、机械设备到电视机、食品、化妆品、日用百货,可谓应有尽有。随着这种倾销而来的是:古巴的对外贸易逐渐为苏联所垄断,古巴的主要经济部门逐渐为苏联所控制。莫斯科打着国际分工的旗号,迫使古巴保持以生产蔗糖为主的单一经济。它一手控制着古巴的外贸,一手控制着古巴的生产,结果,古巴在经济上一天也离不开苏联,只能完全仰莫斯科的鼻息。
苏联不少产品由于质量低劣,在国际市场上无人问津,属于滞销货,现在却拿来向古巴推销。例如电力设备,有的甚至是三十年代的产品,耗油量大,发电量小,根本不适用。苏联卖给古巴的石棉、煤、原油等,价格大大超过了对其它国家的出口价格,有的甚至超过了百分之八十八点九。如此剥削手段,还打着“援助”的旗号,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苏联借口“技术援助”,派遣大批专家、顾问,直接干预古巴的经济管理,插手和操纵古巴经济。他们甚至无视古巴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根据苏联的需要安排古巴的生产,任意改变古巴的经济结构。在苏联的控制下,古巴的经济陷于严重困境,食品定量一再削减,日用工业品严重缺乏。古巴的主要产品食糖有一半以上要出售给苏联,三分之二的镍也要售给苏联,但就是这样,古巴欠下苏联的债务,按人口计算,每人还要负担七、八百美元。这种情形迫使卡斯特罗有时也承认:这样严重的债务是古巴人民的“悲剧”。
以各种名义派到古巴的苏联人,不但被安插在古巴的各个重要部门把持权力,发号施令,而且过着优裕的生活,享受种种特权。他们住在豪华的公寓和旅馆里,占有专门的高级宾馆、商店、医院,还有什么“苏联人村”。他们吮吸着古巴人民的血汗,但是对古巴人民却摆出一副殖民主义老爷的傲慢架子,指手划脚,动辄训斥。这些苏联“专家”尽管工作起来效率很低,犯罪也不受古巴法律制裁,但吃喝玩乐、搞投机买卖却很内行。他们利用古巴经济困难,经常从外国或当地专门商店购买一些日用工业品,衣服,食品,然后转手向古巴人倒卖,从中牟取暴利。
这就是苏联的所谓国际主义“范例”的真相。对于这个“范例”,尽管莫斯科和哈瓦那的统治者把它吹得天花乱坠,人民却是嗤之以鼻。
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古巴市场上,苏联的商品敞开供应,买者却是寥寥;在古巴的大小书亭、报摊,苏联的各种出版物应有尽有,在古巴的大小影院,经常放映苏联电影,但是如同对待苏联商品一样,古巴人民根本不感兴趣。据说,放映一场苏联影片,有时观众只有几个,放映未完,场内已空无一人。这实在是对这种吹起来的“范例”的一种绝妙的讽刺。
古巴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他们过去面对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和一度称霸世界的美帝国主义毫无惧色,英勇斗争,今天面对苏联扩张主义者同样毫不留情。在古巴大街上,曾经出现“俄国佬滚回去”的大标语。不少古巴人谴责和咒骂苏联对古巴的掠夺和剥削。他们指出:“古巴是接受苏联援助最大的国家,也是最苦的国家。”对苏联派遣古巴雇佣军入侵非洲,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拿古巴人的血顶苏联的债。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圣经上的这句话只讲了天理报应,上帝万能,毕竟只是一种宗教迷信。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却向被压迫人民揭示了一个真理:“人类历史上存在着某种类似报应的东西,按照历史上报应的规律,制造报应的工具的,并不是被压迫者,而是压迫者本身。”压迫愈甚、反抗愈烈。苏联在古巴恣纵妄为,赢得的将决不会是人民,而是它应得的报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