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理论工作唯一正确的方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28
第1版()
专栏:社论

理论工作唯一正确的方针
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理论工作的着重点也应当转移。把着重点转移到面向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新时期理论工作唯一正确的方针。离开了这一点,我们的理论工作就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就不可能对四个现代化建设作出大的贡献。
现代化建设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实现四个现代化,既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经济任务,又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可以预料,在现代化基础上,我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将要大大超过以往的社会主义改造。很显然,从事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但是,这种指导决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加以具体化。为此,就要对我们的国情(历史和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对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的问题,以及同现代化建设有密切联系的种种实际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以指导人们的实践。
毛泽东同志多次引用斯大林的一句名言:“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斯大林全集》第六卷第79页)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不可能不走弯路,不可能不遭到失败。在新长征刚开始迈步的时候,联系我们的历史经验,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在民主革命初期,我们党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还没有系统的、深入的研究,还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那时,虽然我们许多同志满腔热情,一股劲儿地干革命,但并不懂得应当革什么,怎样革,那些该先革,那些该后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斗争曾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严重的挫折。经过两次大的胜利,两次大的失败,在胜利和失败的比较中,我们逐步认识并掌握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对中国革命的种种问题,我们在理论上有了清醒的深刻的认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的那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写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理论著作。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一整套战略战术,使全党的思想空前统一,因而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建国以来近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我们虽然有巨大的成绩,但远远没有能够得到本来应该得到的成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理论没有密切结合实践,甚至脱离实践,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年来,由于理论上分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我们吃了不少苦头。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事实就是如此。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对组织社会主义经济的方法,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还没有从理论上弄得很清楚。因此,有时在路线上、方针上、政策上,在经济的计划和管理上,在其他许多问题上,就难以摆脱盲目性,就不可避免地违背了客观规律。
实践已经证明,用单纯行政手段搞经济是不行的,用军事方式搞经济更是不行的。管理经济,首先要懂得经济工作的客观规律,就是说,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搞其他各项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如此。因此,科学理论的指导,是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避免大的曲折、少走弯路、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
理论应当在现代化实践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毛泽东同志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光辉的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指针。但是,也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我们在理论上还有许多空白。这些空白是必须填补的。我们要在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实践中,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完整的科学理论,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一定要下一番苦功,要切切实实地去调查它,研究它。”
三十年来,我们的理论工作在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批判各种错误思想方面,是有成绩的。在总结实践经验,研究新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发展理论方面,一些理论工作者也作了努力。但从总的情况看,新的研究成果不多,问世的系统的理论著作更少,同经济建设一样,理论工作的成绩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这些年来,理论工作的最大障碍,是被林彪、“四人帮”搞到荒谬已极的现代迷信。
林彪、“四人帮”公然胡说,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是什么“顶峰”。在他们那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了僵死不变的教条。他们妄图把无限丰富的生活硬性地纳入他们惯用的几个简单的抽象的概念和公式之中。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如果理论要向前发展,那也是一两个“头脑特别灵的”天才人物的事,其他人要在理论上有什么创造,那是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凡是在理论上有所思考的人,一概被他们认为是“离经叛道”,被打成“反动权威”、“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本来就不够活跃的理论界,更是万马齐喑,一片荒芜。
粉碎“四人帮”,扫除了理论工作的最大障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又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三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启发了我们的思想,国际的经验又开阔了我们的眼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已向我们提出了许多理论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主客观条件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好。粉碎“四人帮”以后,广大理论工作者意气风发地投入战斗,揭露批判了林彪、“四人帮”的种种谬论,打碎了他们制造的一系列精神枷锁,恢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使理论工作重新获得了生气和活力。如果说,前一时期我们的理论工作是以破为主,破中有立,那么,现在就应当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就是说,我们的理论工作要以研究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解决现代化实践中的新问题为主,当然,还要继续批判林彪、“四人帮”的反动谬论,克服各种错误思想和糊涂观点。
理论工作要坚持以立为主,就要全面理解解放思想的问题。从来的思想解放运动都包括破和立两个方面。十七、十八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激烈批判了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主张。我国“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猛烈地抨击了以孔家店为标志的封建制度和思想,大声疾呼科学和民主。这些思想解放运动都是有破有立的。
破是立的前提,立是破的目的。我们把思想解放的重点从批判林彪、“四人帮”的反革命谬论,转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上来,不但是实践发展的需要,而且符合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规律。
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尽可能地使我们的思想理论工作走在实际工作的前头,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指导我们夺取新长征的胜利。这既是新时期理论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理论工作者唯一正确的方针。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这个方针。
不“唯上”,不“唯书”,敢于思考,勇于创造
理论工作要面向实际,就必须克服和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唯上”,二是“唯书”。
“唯上”,就是按照“有权就有真理”的原则,一切以上面说的为准。凡是上面说的,不管合不合实际,有没有根据,一概奉为真理。在这种方针指导下的理论工作,不问实际的情况,不听群众的意见,更不进行独立的思考,只是盲目地为某些人的一些想当然的思想观点找根据,作辩护。当然,对领导同志在理论问题上发表的意见,应当尊重,应当学习和研究,这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反对“唯上”,并不是说要对上面的意见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我们是说,领导的意见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那种既不是来自实践,又不受实践检验,唯命是从的理论工作,不但没有出息,而且很危险。林彪、“四人帮”、陈伯达和那个“理论权威”,不就是打着党中央的旗号,以“中央首长”的身分到处发表谬论的吗?一些人由于没有认真调查研究、独立思考,而上当受骗,这样的教训还少吗?
“唯书”,就是迷信书本。马列主义的书、毛主席的书,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努力掌握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以指导我们的理论工作。但迷信是另一回事。凡是书上写的,不问是否真有道理,也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一概照搬。这种理论工作,在书本上打转转,从理论到理论,不是死钻名词概念,就是专搞观点的汇集,空话连篇,远离实际。对于人们提出的实际问题,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而是片言只语地引经据典,企图从书本上去找现成的答案。这种理论工作把人引上教条主义的道路,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没有什么用处。
理论工作不能“唯上”,也不能“唯书”,正确的态度应当是面向实际,实事求是,就是说,要“唯实”。在历史新时期,就是要对四个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考察研究,从理论上加以说明,用规律性的知识武装人们的头脑。我国社会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经济建设中的各种新问题,以及民族关系、民主和法制、执政党的建设等问题,都需要从理论上阐述清楚。为了发展生产,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财政等各个方面,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都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大量的社会问题,如劳动就业、社会风气、人口控制、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等,也只有在理论上研究清楚,找出其规律性,才能解决得好。当前,在理论上阐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特别是如何改革经济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我们把目光放远一点,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的角度考虑一下,需要研究解决的理论问题就更多了。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当去研究,去探讨。
研究现状,不能割断历史。为了说明当前的问题,当然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三十年来的正反两面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这是一份十分宝贵的财富。但是,我们不是为总结而总结,而是为了解决当前和今后的实践问题。不着眼于当前的需要而孤立地研究历史,这不是我们搞理论研究应取的态度。
为了解决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问题,还需要借鉴国际的经验。“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粉碎“四人帮”以来,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已开始重视对国际情况和国外经验的调查和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仅仅是个开端。我们应当坚持向外国学习的口号,人家的长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不“唯上”,不“唯书”,这是理论工作者的党性的表现。现在,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转变时期,更需要理论工作者坚持这种党性。我们的事业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的理论工作者要努力深入实际,勇于探索新问题,勇于提出新的见解,勇于纠正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错误观点,勇于打破过时的陈旧论点。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任何时候都应当丢掉个人得失,坚持党性原则。对的就坚持,错了就改正,光明磊落,永不停息,这是理论工作者应有的风格。
我们的理论工作者是否还是太斯文了?我们的同志是否还有思想僵化、心有余悸的问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否已经蔚然成风?是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唯上”、“唯书”的现象?这些,值得我们很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的存在,同形势发展对理论工作提出的要求很不相称。在理论工作中,一般说来,对于过去的问题,人们比较熟悉,材料也好找一些。研究新问题,是探索性的工作,往往是从头开始。因此,我们的理论工作者要有极大的热情,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大大发扬敢于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为了使理论工作面向实际,我们还要提倡实际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同志亲自做理论工作。领导者亲自做理论工作,这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是我们的光辉榜样,周恩来同志也是全党的表率。毛泽东同志不但亲自写了许多光辉的理论著作,而且善于从理论的高度,提出并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今天,我们要大大发扬这个好传统,要坚决抛弃那种自己不动脑、不动手,一切依赖秘书,习惯于画圈圈、念稿子的不良风气,改变那种遇到问题就事论事,不进行理论思维的毛病。这对于扫除官僚主义,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搞好理论工作是全党的事,决不是少数人所能担当得了的,必须依靠全党,特别是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曾经提出,要“打开理论工作的广阔天地”。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就是理论工作的广阔天地,就是进行创造性理论研究的丰富源泉。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我们相信,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面向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敢想敢说,敢于创造,我们的理论工作一定能够不断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