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扶着过河”才是好方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28
第2版()
专栏:怎样加快农业发展?(29)

“扶着过河”才是好方法
江苏省淮阴县委 李国平 江浩
最近,我们县算过一笔帐:如果全县一千三百五十七个后进生产队的粮食亩产能上《纲要》(这里是“过淮河”),即达到亩产五百斤,就可以多生产粮食六千多万斤,等于一九七八年全县粮食增产数的一倍半。这说明,改变后进队的面貌,对于加速发展农业生产,有重要的作用。
二十多年来,我们县抓后进队的转化,大致用过三种方法,形象地说就是:“自己过河”、“背着过河”和“扶着过河”。这三种方法,哪一种有效呢?“自己过河”困难很大,必然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因为后进队的条件差,问题多,好象一个长期患病的人,两腿无力。我县有些穷队多年不能改变面貌,就是缺少必要的支援的缘故。依靠外力“背着过河”也不行,穷队固然省劲,一时效果也可能很明显,但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离开了外力,还是难以前进。我县有一个生产队,过去粮食亩产百把斤,劳动日值八分钱。一九七三年,县委先后派了五个干部去蹲点,从生产指挥到肥料、种苗、资金的供应,全部包下来。一九七四年,这个队的亩产提高到五百八十斤。可是,蹲点干部撤出以后,物质支援减少了,这个队的产量又降了下来。事实证明,穷队底子薄,必要的物质支援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使内因起变化,把后进队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此,“扶着过河”,才是较适当的方法。
“扶”,首先要“扶”好领导班子,让后进队有一个得力的领导核心。这里要注意的是应坚持思想教育为主,提高干部的工作能力。有一个队长期后进,公社领导很着急,看看这个队长,觉得他魄力不够;想想那个队干部,又嫌他办法太少,老是走马换将。去年四月以来,先后换了六任队长、四个会计,搞得人心不定,在台上的干部也不敢大胆工作,后进面貌很难改变。与此相反,张集公社把力气主要花在“帮”字上:帮助后进队干部解放思想,增强信心;帮助他们学习先进,分析后进的原因,落实增产措施;帮助他们学政策、学管理、学技术,提高工作能力,改变工作作风。这一年,全社三十七个低产队,全部摘掉了吃供应粮的“帽子”,粮食总产平均增长了三成。
“扶”,要往发展生产的路子上“扶”。后进队往往有两个突出的矛盾:一是土质瘠薄,又无力加以改造,种地不养地,地力越来越差;二是口粮较紧,只得拚命抓粮食生产,把经济作物挤在一边。结果,收入少,积累少,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很低。过去不少同志不注意研究后进队的这两个矛盾,一味要后进队扩大粮田面积,提高复种指数,结果产生恶性循环,土质越种越差,产量越来越低,集体和社员越搞越穷。所以,帮后进队一定要帮助他们掌握农业生产规律,调整好农业内部的比例,使粮食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起来。
“扶”,还要从物质上“扶”,给予必要的支持。后进队的经济基础差,需要支持的方面很多,支持必须讲究经济效果。一是资金和物资要用在“刀刃”上,切忌漫天撒。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后进队力所不及、但又是生产所急需的问题。二是支持要有利于后进队自力更生精神的发扬。王兴公社是淮阴县最穷的公社之一,自然条件很差。近两年,他们搞农田基本建设,县里把支援的资金和物资集中用在配套工程上面,见效快,受益大。干部和群众自力更生搞生产建设的积极性高涨,使落后面貌迅速得到改变。今年这个公社三麦的总产量,比去年猛增三分之一以上,成为全县增产幅度最大的公社之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