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十三位老妈妈和一面红旗〔报告文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28
第6版()
专栏:

十三位老妈妈和一面红旗
〔报告文学〕
向明 方全林
解放军边防部队某部英雄六连有一面红旗。红旗上绣着
“前进胜利”四个字。战士们异常珍爱它,因为它是祖国人民对他们最高的奖赏……
二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广西宁明县夏石公社上石大队传播着一桩轰动全村的新闻:十三位阿婆,要向当地驻军赠旗。
这天晌午过后,李美英老妈妈心里就象揣了个小兔子似的不安宁,因为从好些迹象看,住在寨子里的大军同志可能要走。真是这样吗?她心里不由一紧,连忙蹬蹬蹬地朝街上的钟阿婆家奔去。
钟阿婆叫钟瑞珠,今年已经七十八岁了。她在村寨里是最受尊敬的一位老人。四十九年前,在那冷雨凄风的日子里,她的丈夫因为闹革命,不幸牺牲了。钟瑞珠在白色恐怖下无法存身,被迫逃往越南,在那里度过了三十五个春秋,直到一九六五年才回到了祖国。钟阿婆待人和善慈祥。平常街上的老妈妈们晚上总爱三三两两地聚在她家里唠嗑,一来给她作个伴儿,二来大伙在一起谈天说地,道古论今,既长见识,又有兴味。
李美英风风火火地赶到钟阿婆家时,屋里已坐了好几位老姐妹了。她们也正在议论大军要走的事情。
“他们到底上哪里去呢?”何春荣老妈妈用征询的目光望着坐在一旁的钟阿婆。
钟阿婆沉思了一会,说:“看样子,大军要去打背信弃义的越寇罗!”
多少年来,钟阿婆亲眼看见一列列火车、一辆辆汽车,满载着中国的粮食、药品、武器,满载着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到了越南。她永远忘不掉越南乡亲们感激的微笑,深情的话语;她永远忘不掉回国时越南姊妹依依惜别的目光和纵横的热泪。可是,越南当局竟敢践踏中越人民兄弟姐妹般的情谊,在边境上打冷枪,埋地雷,杀害乡亲们。我们难道能够饶恕他们吗?她的心被痛苦和仇恨的火烧灼着……
“唉,听说大军同志要走,比自己的亲人要离开还难受,就象有人把心掏走了一样!”肖美红老妈妈的话,打断了钟阿婆的思绪,引起了老姐妹们强烈的共鸣。
这是个临近国境线的村寨,近百户壮族边民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自打解放以来,这里的生活是和平宁静的:乡亲们在肥沃的土地上播种、耕耘、收获;孩子们蹦着唱着走进学校;溶溶的月色下,姑娘、小伙子们情意盈盈地对唱山歌……可是,这一切都被越南军队啸叫的枪炮声、地雷声破坏了。乡亲们不得不背着年幼的孩子,搀着颤巍巍的老人,躲避到阴暗潮湿的石洞里。就在这时候,边防部队开来了,一列列威武的队伍,一尊尊象榕树般粗的大炮,使乡亲们的心安宁下来了。解放军就是壮族边民坚强的靠山呵!
“嗨,这些小同志呀,就是逗人喜爱。手脚从不闲着,不是扛着犁耙犁田,就是抡起镐头修路,还帮助村里挖井。有这么好的子弟兵,心里怎能不乐呵!”
“那些孩子呀,天天都笑吟吟地来帮你打柴挑水,一进门就‘阿婆,阿婆’地叫,好象嘴上抹了蜜糖似的,简直叫你甜到心窝里去了!”
李美英老妈妈边说眼里边滚动着泪花:“正月初十那天,我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了下来,上嘴唇摔破了很长一个口子,鲜血直流,痛得我昏了过去。大军卫生队的医生听说了,急忙跑来,又打针,又叫吃药,还在伤口上缝了好几针,你们看,现在连痕迹都看不出来,手艺真高明哪!”
一直沉默地坐在屋角的赵艳珠老妈妈,这时也开了腔:
“大军为我们去打仗,我们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事呢?”
她这一说,倒把老人们提醒了。
“我看,请同志们喝杯饯行酒吧!”
“不行。春节时请他们到家里来过个团圆节,费了九牛二虎的劲儿,好不容易硬拽来啦,还说什么下不为例哪!”
“做点壮家的沙糕、粽粑,让孩子们带着当干粮吧!”
“也不行。他们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唉,要是年轻点就好啦,就可以跟同志们上战场,抬担架,送弹药啦!”六十六岁的退休职工赵锦英感慨地说。
还是钟阿婆见识多,主意高,她笑微微地对老姊妹们说:
“我看哪,就送一面旗。”
“对呀,送旗!好主意,我们怎么就没想起来?”大家高兴地同意了。
说话的功夫,钟阿婆家又相继来了几位老妈妈,连钟阿婆共十三位。听说给大军送旗,大家都高兴地掏出身上的零花钱,凑起来扯布做旗。
这时天色已晚,供销店已经关门。赵锦英自告奋勇到售货员家去找人,谁知他不在家。怎么办?明天可能就来不及了,真急死人呵!何春荣忽然高兴地说:“小学校里有面红旗,是新的,我看,先借来用了,再做面新的还他们吧!”
红旗拿来了,铺展在老人们面前,闪烁着吉祥的红光。一双双满是老茧的手颤颤地在旗上轻轻抚摸着,仿佛在抚摸着一张张红红的战士的笑脸。
“旗上应该写句吉祥的话,为孩子们祝福祝福!”钟阿婆眼里闪动着慈爱的光辉。
写什么呢?
五十六岁的李美英,在这些老妈妈中年纪最小,脑子转得快,新名词也多,她眼睛一亮,嚷道:“我看,就写四个字:前进胜利。旗子一举就前进,一前进就打胜仗!”
听了她的话,老人们的脸上都绽开了笑纹,一致表示同意。于是,请来学校的老师,写上这四个大字。老姐妹们你拿剪刀我拿针,剪的剪,缝的缝,不大一会功夫,就做好了。
于是,她们派李美英、肖美红、李映球等几个为代表,连夜把旗送到了边防军团部。这时,团部正在开党委会,听见外面人声喧嚷,就派政治处副主任出来接待。政治处副主任出来一看,几位老大娘和一些年轻妇女、小孩,挤满了一屋,好不热闹。他立刻笑盈盈地上前和老大娘们打招呼问好。李美英站起来,把旗子举在面前庄严地说:“这面旗子,代表了我们十三个老太婆的一点心意,希望你们带着它,打到哪里,就胜利到哪里!”
政治处副主任看着旗上的“前进胜利”四个大字,看着几位老人脸上流露出的无限深情,看着满屋子火热的亮晶晶的眼睛,心情无比激动,接过红旗恳切地说:“我代表部队感谢大娘们对子弟兵的关怀和鼓励。我们决不辜负乡亲们的期望,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前进,胜利!”整个屋子里沸腾起欢声笑语,暴风雨般的掌声,好似从人们的心中涌出,在夜空中久久地回荡。
当天晚上,团党委郑重地作出了决定:把这面红旗作为祖国人民的最高奖赏,奖给在自卫还击战中打得最出色的英雄连队。
惩罚越寇的战斗打响了。红旗,那寄托着老妈妈深情祝福的红旗,在每个战士的心中飘扬,成为鼓舞战士们奋勇前进、夺取胜利的巨大力量。当弹雨尖利的呼啸,炮弹掀起冲天的火光,战斗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战士们想到了红旗,就象听到了祖国人民“前进胜利”的殷切嘱咐,立即增添了英勇杀敌的力量。阴雨连绵,部队断粮,连续作战,十分疲累的艰苦时刻,战士们想到了红旗,就象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妈妈们亲切期待的目光,更加坚定了战胜艰苦困难的决心。战士们有时候几天才能吃一顿饱饭,一支香烟要分成三截轮流抽。他们却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充满自豪的情感说:“我们在这里忍饥挨饿,能使祖国人民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在这些日子里,十三位老妈妈的心,也日日夜夜牵挂着在前线战斗的孩子们。她们白天吃饭不知道滋味,晚上睡觉合不上眼睛。她们天天聚集在钟阿婆家里,议论着,担心着。每当听到远方传来隆隆的炮声,她们就想,这是孩子们惩罚敌人的炮响吧?她们见了村干部和从前线回来的人,总要再三打听孩子们的胜利消息。她们经常和乡亲们一起,到村口、到路边、到山头去眺望,盼望孩子们早一天胜利归来……
大军凯旋了!
村头搭起了彩门,春阳闪耀着光辉,满山满谷的鲜花恰似群山的笑眼,就连那山脚下的溪水也比平日唱得更欢更响。整个山村都沸腾起来了。十三位老妈妈穿起节日才穿的崭新衣服,举着早就准备好的鞭炮,挤在欢迎的人群中,又兴奋又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
“大军过来了!”一个个威武的战士披着满身征尘,象左江的流水一样一浪涌一浪地过来了。霎时间,青年们跳起了喜庆的舞蹈;孩子们挥舞着鲜花,发出清脆细嫩的欢笑;锣鼓、鞭炮声激得人心都跳跃起来了!老妈妈们挤上前去,拉拉这个的手,摸摸那个的脸,眯着眼仔细端详孩子们瘦了没有。有多少亲切的话要对孩子们讲呵!此时,全都凝结成一行行欢喜的热泪!
在自卫还击战中,六连打得非常出色。他们六次担负尖刀连的任务,次次都胜利地攻占了越寇负隅顽抗的高地,如一把锐利无比的尖刀,一直插到了谅山城下,荣获了广州部队授予的“尖刀英雄连”的光荣称号。团党委决定,把老妈妈们赠送的红旗,授予战功卓著的英雄六连。
这一天,满山的木棉花在阳光下好象开得特别艳丽。钟瑞珠阿婆代表十三位老妈妈,把“前进胜利”的红旗授给六连的同志。六连指导员激动地接过红旗,面向巍巍的青山,举起右手,领着全连同志向十三位老妈妈致谢,向亲爱的祖国庄严宣誓:决心用生命和钢枪,保卫祖国神圣的领土,保卫祖国的四化建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