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阅读
  • 0回复

四点·四方·四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28
第6版()
专栏:

四点·四方·四化
金戈
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写诗言志:“毕业日期迫在前,左思右想暗盘算:天南海北都可去,坚决不去新西甘。”据解释,诗中所云“天南海北”是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的简称,“新西甘”则是指新疆、西藏、甘肃。这位同学不是“志在四方”,而是“志在四点”。在亿万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争为四化贡献青春,誓做新长征突击手的今天,一个受党培养多年的大学生,只有心在大城市之愿,而无去边疆艰苦创业之志,这实在不足称道。
周恩来同志当年在学校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前,给母校老师和同学的临别赠言是:“志在四方”。这四个字,既是周恩来同志对同窗好友的勉励,也是他自己雄心壮志的表述。他壮怀激烈,矢志不渝,赴汤蹈火,义无返顾,用自己光辉的一生,实践了“志在四方”的誓言。正是因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胸怀天下,志在四方,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才使涂炭的人民重见光明,使破碎的山河重放光彩,使风雨如磐、满目疮痍的赤县神州一唱雄鸡天下白,换了人间。若非如此,黑暗、压迫、痛苦何去,光明、自由、幸福又从何来呢?
好儿女志在四方。新中国的青年一代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志在四方”的光荣传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创造英雄的业绩。早在五十年代大学毕业生中就有奔赴边疆的。一九五七年南京农学院的一批毕业生,在毕业选择个人志愿时,既不留在双亲膝下,也不贪恋于繁华的城市,而是坚决要去荒无人烟的北大荒,做勇敢的拓荒者。当时他们在决心书上写道:“我们毅然选择了垦荒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我们时代的大学生,是不找轻松活干的,我们将带着劳动的双手去建设起荒地上的新生活,用火热的心燃烧起大地的青春。”这不是诗,然而它比诗更感人肺腑,动人心弦。从一九五七年到现在,他们中的吕士衡等六位同志,一直在北大荒奋斗了整整二十二个春秋,把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边疆建设。如今的北大荒已是今非昔比,旧貌变新颜,成为祖国的北大仓。这里的每一粒粮食、每一条马路、每一座楼房,都有着他们的一份汗水和心血。
在本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使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需要多少这样志在四方的青年!实现四个现代化,不仅是要在几个城市,而是要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边疆,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四化。大学毕业生的分配方案,正是根据四化建设的需要制定的。作为社会主义的大学生,有服从祖国分配的义务,而没有挑肥拣瘦的权利。否则,干四化就不是真心实意,只能说是半心半意或者虚情假意。因此,真正有志于四化的青年必然是志在四方,而不是“志在四点”。袖手旁观,害怕艰苦是胸无大志的表现,贪图安逸,坐享其成,是最没出息的。志在四方干四化,才是今天青年理想之歌的主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