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边疆不老松——记云南省马关县武装部长宋占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29
第3版()
专栏:

边疆不老松
——记云南省马关县武装部长宋占训
云南省马关县的武装部长宋占训,扎根边疆已经二十九年了。马关县村村寨寨的人们,都把他叫做边疆的不老松,赞扬他为边疆人民的幸福贡献了自己的青春。
宋占训的老家在山东。二十九年前部队来到云南边疆剿匪时,他带领侦察班英勇作战,连续四年荣立战功。剿匪结束后,战友们有的想复员回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家乡,有的想进学校学习科学文化,宋占训心里却装着边疆人民的疾苦。他说:“边疆人民世世代代辛勤劳动着,可就逃不脱饥饿和贫困。今天,我们为人民建立了新政权,难道这就算完了!”他常常到老乡的竹楼里访贫问苦,和老乡一起吃野菜包谷饭,有时还和苗家子弟一起在草窝中过夜。不久,同班的几个战友先后转业回乡,宋占训却担任了民族工作组组长,在云南边疆扎下了根。
在边疆山寨里,他砍柴、放牛、舂米、喂猪,甚至求医采药,他都帮着干。他把上级发给他的大米送给饥饿的孩子,而自己吃野菜;他挺身挡住滚滚的岩石,使山下群众脱险,而自己身负重伤;他还给那些困难户买来盐巴、衣服……,就这样连续五年花光了自己的津贴费。他只用两年多的时间,就学会了当地苗、壮、瑶、拉祜四个民族的语言。在村村寨寨里,只要一听说话的声音,就知道说话的是谁家的大爹,或是谁家的大妈。
有一次,宋占训走进铳文寨的吴大妈家。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妈妈见政府的干部来了,热情地把他拉到跟前,向他诉说:“我命苦,没个儿子……”,说着,便抽泣起来。宋占训亲切地对大妈说:“大妈,我就是您的儿子。”吴大妈摸索着宋占训的膝头,颤抖的嘴唇说不出话来。从此,大妈想要啥,他送去;大妈有啥事,他来做。一天,宋占训到四十里外的一个寨子里去工作。天快黑了,又下起雨来,他想起吴大妈家水要用完了,便冒着大雨赶回铳文寨。一进寨子就见吴大妈左手拄着拐棍,右手提着水罐,正一步一滑地走出来。他赶忙叫住大妈,到屋里去拿扁担水桶。大妈见他额头滴着汗,衣襟滴着水,赤脚站在泥水中,心疼地说:“孩子,你来回走了八十里,该好好歇一会儿了。”他不容大妈分说,挑起水桶就走了。边疆缺水,人们世世代代盼望着水。宋占训带着几个社员,背上干粮,到深山老林去找水。满山老树,抬头不见天,前进没有路。他们披荆斩棘,朝着千百年无人烟的山林深处走去。挖开潮湿的沟底,撬开滴水的岩缝,一股潺潺细流使他高兴得忘了饥饿和疲劳,顺着泉水故道,一直走到山崖断处。那些日子,谁也说不清他钻了多少老林,翻了多少山头,只看到他在小本本上记下了一个个有水的地方。
云岭峰上有清泉。宋占训把自己设想的蓝图告诉公社干部,在满是岩石的山上凿开一条三十里长的大渠,让清泉穿过老林,从洞口一直流到公社的稻田。在公社领导支持下,三百多名社员跟着他上了山。白天,他领着大伙攀崖附壁,打石炸山;晚上,在草棚里和衣而卧。寒风吹来,难以入睡,他干脆爬起来,到现场去筹划第二天的工程。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六年,他连续九年带领群众不停地找水,开山。终于,三十里云岭大渠完工了,石板寨找到了清泉,铳善大队凌空架起了水槽……。
在紧临中越边境的一座高山上,有几个苗族小寨子,守着几块贫瘠的土地。一九六五年秋,宋占训来这里向群众介绍自己家乡种麦子的好处。人们半信半疑,谁也没见过秋天播种,更不知小麦是个啥样。“试一试吧。”大队党支部书记这样说。
第二天,宋占训带着寨子里几个敢想敢干的年轻人上了山,开了两亩山坡地,还把家乡的耕作技术传给这几个青年。早春二月,荒田出现了从没有过的奇事,麦子吐穗了,整整齐齐一大片。收割时,两亩麦子收了六百多斤。那天,大队开了干部会,当场决定,全面规划,在全大队大面积种麦。
宋占训在普龙大队住了四年,红薯由亩产二百多斤增加到三千多斤;他在荒田大队住了一年半,把十个缺粮生产队减少到两个;他在自己屋后开的试验田里,把水稻亩产提高了一倍。
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宋占训也经历了狂风暴雨的考验。他在一夜之间成了“在边疆复辟资本主义”的典型。他主持的水利工程被迫停下了,种的试验田也荒芜了。他被关进一间阴冷的小屋里一次次地挨批斗,连妻子也受到株连。但是,就在这样的日子里,他还思念着边疆人民的幸福。他在给他写交代的纸上写下了自己挂念的那些事,铳善寨的水槽还要进一步修筑;刚计划好的普龙水库还没开工;董干大队还有些群众粮食不够吃……。
七个月后,宋占训被免去了职务。他回了家。这是个什么样的家呀!一间三米见方的小平房,被一尺多高的杂草包围着。几个板凳,两张木板床,凌乱地堆在屋里。妻子和孩子,都要他不要再去冒什么风险,但是,他哪里放得下边疆的人民!他仅仅在家住了三天,狼藉满屋的东西还没收拾好,就又到边寨去了。他徒步走了一百五十里,路过村村寨寨,到田里细心查看秋粮的长势,挨户去询问群众的生活,再帮助大队干部安排生产,又拿起镰刀和社员一起收割水稻。
不久,他被调到马关县人民武装部做边防民兵工作。消息一下子传了几十里。麻栗坡的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跑来给他一家人送行。公共汽车站上,人们围着汽车,把一包包山货土产和新收的麦子、蔬菜,从窗口塞进车厢。宋占训感动得哭了。他对妻子说:“你说我们的家不象个样,你看看,我们有这么好的大家庭,有这么多的亲人啊!”
宋占训一到马关县,就作实地调查研究。他带领民兵走遍山山岭岭,日日夜夜守卫祖国边境。
今年一月,越南侵略者在马关县金厂公社沿边界几公里山梁我方一侧埋了地雷,炸伤了边民。宋占训气愤已极,要去排雷。武装部党委书记、政委唐成铭知道他那说干就干的脾气,就以党委名义向他郑重宣布,“你是指挥员,主要做好组织工作。一定要注意安全。”
二月四日,雨雾蒙蒙。宋占训带着民兵隐蔽地爬到敌人的埋雷区。几个民兵异口同声地说:“我来排。”宋占训摆摆手,命令大家退后一些,自己朝前走去。
一根很细的麻线横在脚前了,这是引爆地雷。此刻,只要有一丝牵动,都可能引起爆炸。宋占训又一次朝身后摆摆手,让大家离得再远些。然后,拨开一米多深的茅草,沿着麻线,朝地雷摸去。
一步,又一步……。他知道,每落一步脚,都有可能使自己粉身碎骨。而他,凭着自己的全部经验和对人民的赤胆忠心,仍然迈步向前。大胆,谨慎,没有一丝犹疑。
他托起了地雷,拔出了雷管,把这个危险的引爆物装进了自己的挎包,把地雷弹体交给跟上来的民兵,又向前走去……。
他就这样,每一次碰到地雷,就让大家退下,每一次解除危险,就叫大家上来。一连十二次,大家都学会了,他才叫别人动手。这一天,他们排除了两公里边境线上的四十四颗地雷。
在自卫还击作战中,三块弹片打进了宋占训的左腿。他至今已是六处负伤了:有年轻时剿匪负的伤,有后来在水利工地负的伤,今天,他的新伤还没有痊愈,就走出医院回到了边防线上。
宋占训,这株边疆的不老松,最近光荣地立了二等功。
新华社记者 凌志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