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4阅读
  • 0回复

火车开进柴达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8-01
第2版()
专栏:

火车开进柴达木
柴达木,这个全国人民十分熟悉的名字,随着一条钢铁大动脉——青藏铁路的通过,将引起人们对她更多的关注。
打开“聚宝盆”
面积比江苏省还大的柴达木盆地,象一个椭圆形的盆子,横躺在青藏高原的北部。它的四周,被终年积雪的昆仑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所包围,是我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和盆地表面广漠、荒凉、单调的外貌相反,地下汇集着种类繁多、储量惊人、品位极高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被地质学家们冠以“聚宝盆”的美称。
提起柴达木的宝,首先要数盐。柴达木这个名字是蒙古语,翻译成汉话就是“盐泽”。盆地里共有三十二个湖泊,其中二十四个是盐湖。据地质部门探明,光是氯化纳(食盐)的储量就达五百多亿吨。我们访问了开发历史最长的茶卡盐湖,盐厂党委书记杨永康告诉我们,这个盐湖面积有一百零五平方公里,盐层的厚度平均为八米到十五米,含氯化钠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从湖里采出后,只需简单冲洗一下,便可食用。经过二百多年的开采,只不过在盐湖的西北部挖了一个角。而且已经采过的盐层,五年后卤水又结晶成盐,长出新的盐层,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啊!
由于茶卡盐湖的资源丰富,开采容易,每生产一吨盐的成本只要五元多,比海盐、井盐、矿盐的生产成本要低得多。可是,过去没有铁路,全靠汽车外运,每吨盐运到西宁,运费就要花六十元,比生产成本高出十倍以上。现在,青藏铁路已从盐湖北面经过,直接通到盐湖的茶卡铁路支线今年就可以通车。将来,火车的运费只相当于汽车运费的十分之一,轻工业部门已决定把茶卡盐厂的生产规模从现在年产三十余万吨扩大到五十万吨,以后再扩大到年产一百万吨。
柴达木还有许多宝石山,锡铁山就是其中之一。这座山名为锡铁,实际上矿石含的是铅锌。锡铁山铅锌矿以储量大、品位高、矿体集中、埋藏浅、开采方便而著称。冶金部门早就准备在这里建设一座大型有色金属矿山,因不通铁路而长期没有实现。后来只建了一个小矿,采出的矿石,要用汽车运输五百多公里到兰新铁路上的柳园站,再经过三千多公里的铁路线运到沈阳去冶炼。随着青藏铁路修到矿区,一个现代化的包括采矿、选矿、冶炼的有色金属联合企业,将在柴达木盆地诞生。
三个时代
柴达木,是蒙古族、藏族和哈萨克族居住的牧业区。少数民族牧民说,建国三十年,牧区的交通工具跨了三大步:解放初期,是用骆驼和牦牛的时代,以后进入了汽车时代,现在又跨入火车时代了。
我们访问了盆地东部的天峻县。县革委会副主任、藏族干部索南杰对我们说,刚解放那几年,天峻县的唯一运输工具是牦牛,全县每年外运的上百万斤畜产品,靠牦牛驮出去。牧民和干部吃的粮食、用的工业品,全部用牦牛从二百多公里外的湟源等地运来。一头牦牛只能载重一百市斤,往返要走一个月,还得有人跟着放牧、照料。那时,全县的青壮年劳力,百分之七十都花到运输上,根本无力发展畜牧业。
一九五六年以后,牧区才有了公路,汽车代替了牦牛运输,节约了大批劳力,投入畜牧业生产。但公路里程长,汽车的运输量也有限,畜产品仍然不能及时全部外运,造成羊毛变质发黄,皮张变硬。特别是活畜运出更为困难。
“火车一到,这一切都开始改变了。”索南杰同志兴奋地说。一九七六年底,青藏铁路修到天峻草原,火车运来了廉价的砖、水泥等建筑器材,县里正在修建一座冷库,计划在今年内建成后,全县每年需外运的五万多头牛羊,就可全部在最肥的季节屠宰冷藏,然后有计划地用火车运出,仅减少损耗一项,每年即可增产牛羊肉三四十万斤,而且保证了肉的质量新鲜卫生。索南杰在结束谈话时,向我们建议说:“牧区经济文化落后,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落后。铁路修通以后,草原上的新鲜事很多,你们去看看天棚公社吧。”
天棚公社就在铁路旁边。我们驱车在平展展的大草原上奔驰,看见一条条漫长、笔直的渠道,好象天上的银河降落在大地。今年天峻县遇到了解放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五月末牧草还未返青,但水渠流经的地方,却呈现出一片绿色,白云般的羊群,都跑到这儿来喝水吃草。公社负责人说,过去全社只有一条水渠,自从铁路修到草原,火车运来了水泥和钢筋,从一九七七年开始,新修了三条干渠和许多支渠,共可灌溉三万亩草原。现在配套工程还没有全部完成,但今年已灌溉了草原一万亩,每亩产草量要比没灌溉的增加一倍以上。
距北京近了
“铁路把柴达木和祖国各地联结在一起,我们距北京近了。”柴达木人在谈起青藏铁路时,异口同声地这样说。
的确,伴随火车到来的,是一派蓬蓬勃勃的建设景象。在铁路沿线,新的城镇正在建设,新的工厂、学校、医院、商店不断出现。在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首府德令哈,火车站的货场上十分繁忙。这里整齐堆放着从东北、广东和金沙江林区运来的圆木,从甘肃、四川运来的水泥、沥青,从全国许多钢厂运来的各种型号规格的大批钢材。据青藏线新建铁路管理处统计,从一九七八年一月到一九七九年四月,火车已给这个自治州运来了工农牧业机械设备、化肥、建筑材料和生活物资四万多吨,运出畜产品、农副土特产品及食盐等共三万余吨。
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的终点格尔木,解放时还是哈萨克人的牧场,到处长着高高的芦苇和丛丛红柳。青藏公路通车后,才逐渐形成为一个比较大的居民点。铁路西进,给这里带来了新的繁荣,如今,格尔木是联结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四个省、区的交通枢纽,发展成了拥有十余万人口的戈壁新城。县委书记程步云说,火车没通以前,从内地运来一块砖,相当于买三斤面粉的价格,吃一斤蔬菜,要花买一斤肉的钱。国家每年在格尔木地区的建设投资,至少有一半花到了汽车运输费用上。现在火车到了,格尔木的建设步伐就要大大加快了。他还告诉我们,不少“老柴达木”原来想调回内地工作,现在看见铁路通车,柴达木大有发展前途,都安下心来,准备为开发柴达木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黄昌禄 张荣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