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一套进口设备的遭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8-02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一套进口设备的遭遇
编者按:一机部花了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了一套高压造型设备。因无人负责,这套设备竟被弃置在渭河滩上,听任风吹雨淋,腐蚀生锈。工人同志们一再提出意见,主管部门的一些领导同志却见惯不惊,无动于衷,至今仍未采取任何措施,作好善后工作。我们在增产节约运动中,一定要充分发动群众,揭露和纠正各种浪费恶习,改进经营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到急需的地方去,充分发挥经济效益。
一九七五年初,一机部为扩大陕西汽车厂的生产规模,花了六百多万元,从国外进口了一套技术上比较先进的高压造型设备,这套设备共计八十三箱,二百七十余吨。一九七六年一月底到货,至今三年多过去了,仍然原封未动地堆放在这个厂附近的渭河滩上。
记者在这里看见:设备放在一个石棉瓦棚下,四周敞开。棚上的石棉瓦有的已经塌落,不少裂开缝子,下雨、消雪时漏水的痕迹历历在目。有的包装箱板已经折断破裂,机器露在外边。设备的电气部分,在职工食堂的一角,用木板隔开保管着,也是件件满布尘土。这个厂的工人告诉记者:这套设备按国外包装措施,限期仅为半年。这几年放在潮湿的渭河滩上,局部已经生锈。面对这些遭到冷遇的设备,工人们气愤地说,举国上下都在争分夺秒地为实现“四化”贡献力量,为什么进口的设备竟连放三年不安装投产?这些设备都是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为什么有关部门对国家财产这么不负责任?
记者先后走访了一机部、陕西省机械局和陕西汽车厂等单位。他们提供的情况,说明我们在进口、管理和使用国外设备方面,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引进国外设备缺乏周密计划。最初,陕西汽车厂按原定基建计划,只是需要增添两台铸造设备,并未打算成套进口设备。但是,申请报告送到上级机关后,领导者们只注意到生产规模需要扩大,就决定进口一套设备,但对进口设备怎样使用和管理却考虑的不周到。待到设备陆续到货了,矛盾才一个个地显露出来。例如,进口的设备效率高,产量成倍地超过实际需要;因外汇不足,只引进了全套设备的一半多,其余部分需要国内配套;设备的件数多,占用面积大,原铸造车间容纳不下,需重新征地另建厂房安装等。由于筹建计划变动频繁,一再推延,迟迟不能落实。
二、协作配合不好。要尽快地发挥进口设备的作用,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协作和支援。这套进口设备不能很快投入使用,有关部门认识不统一,行动不协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以基建拨款为例:本来一机部已经批准陕西汽车厂另建厂房安装设备,并同意拨付一定数量的投资。但由于当时基建战线拉的太长,一些应该上的项目安排不上。另外,主管这项工作的几个业务局因对陕西汽车厂进口这套设备有不同的看法。为此事,陕西汽车厂和陕西省机械局,从一九七六年下半年到一九七七年底,先后十多次派人和打报告向一机部申请拨款。直到去年六月,才拿到少量投资,仅够支付“三通一平”费用,所以不能按预定计划开工。同时,在工程的设计等问题上,一机部和其他有关的部门,也没有给予有力的支持和配合,致使扩建设计迟迟拿不出来。
三、官僚主义、文牍主义严重。从高压造型设备进口到现在,有关领导部门来往的公文,初步算了一下,将近三百种、一千份以上,浪费了许多人力和时间。这种公文旅行,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事情越来越复杂。群众评论说:为啥背靠背地发了这么多文件,却没有召开过一次面对面的会议来讨论和解决问题?他们还说:“如果领导干部都从公文堆里解放出来,从办公室里走出来,真正到基层和群众中听听意见,说不定问题早就解决了!”
四、不按实际情况办事,靠“长官意志”指挥。这套进口设备落到今天这种地步,是和“长官意志”有直接关系的。原来厂房地址选定在五丈原下岐山县的陕西汽车厂附近,而且已经开始征地。可是工厂原来的个别领导人,为了下一步好把整个工厂迁进大城市,却硬要建在离厂几百里以外的西安市。这个设想碰壁以后,只得又改回原处。既耗费了人力和财力,又使工程计划耽误了近半年。
工人群众看到国家花钱进口的设备被“遗弃”,心急似火烧。现在,这套设备到底要安装在那里,一机部和陕西省机械局意见还不一致。筹建工作已经全部停止,领导机构也解散了。五十二名经过国外和国内培训的技术骨干和工人,除四、五个继续留守外,其余都另行分配工作了。只有那套高压造型设备,还静悄悄地长睡在渭河滩上,焦急地等待着人们去唤醒它!
今年初,记者曾写材料在内部刊物上发表,对此事进行过批评。当时有关部门专门派了调查组,也开会讨论过几次,可是,时过半年,这套设备还是躺在原地睡大觉。为让各方面重视这件事,记者认为有必要将此事在报上公开发表。
本报记者
侯嘉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