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从京通线的修建看铁路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8-03
第2版()
专栏:

从京通线的修建看铁路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吕正操 赵文普 布 克
沟通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第二条主要交通干线——京通铁路(原设计为沙通铁路)于一九七三年开工,一九七七年全线接轨通车。目前,绝大部分工程已经完成,剩余的主要是部分配套工程,预计到年底,除少量尾工外,均可建成。京通铁路(北京郊区昌平至吉林通辽)沿线地质复杂,设计人员、铁道兵施工部队在铁路局和沿线广大群众支援下,认真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建成联结关内外的第二条大干线是有成绩的。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长期干扰破坏的情况下,建成一条选线和技术条件比较合理、质量比较好、造价比较低的铁路,还是难得的。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很多教训,令人深深感到林彪、“四人帮”在铁路建设中的破坏是很大的。通过解剖这条线,我们认为,铁路建设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快 和 慢 的 关 系
京通线在一九七二年仓促上马,当时主要线路方案还有争议,初步设计还没有鉴定,上面就定了三年通车的工期,要求一九七五年铺轨通车。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情况下,先后用了七年的时间,还完不了。这是不尊重客观规律必然要受到的惩罚。如果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大约三年到四年的时间就可以全部建成,建设速度可以大大加快,部队劳动生产率也可以大大提高。现在,工期拖延了三年多,按十万人计,至少浪费二亿三千万元。桃山隧道进口,是两个断层交会处,事先未作钻探就定了线,当下导坑掘进到四十八米时,洞顶山体滑动,已建成的拱墙严重断裂,不得不作改线处理。改线施工后,仍然没有钻孔,下导坑掘进到五百七十一米处,又遇多处涌水,每昼夜涌水量达二万五千吨。由于地质情况不明,处理方案足足拖了七个月,才确定下来,损失八十八万元。真是欲速则不达,想快反而慢,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还有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国家铁路建设应及早作出规划,规划不定,设计无法走在施工的前面,必然还会出现突然决定那条线上马,设计、施工仓促上阵的情况。再有一个问题,有关部门应尽早编制和审批设计任务书,使勘测设计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把地质水文情况探明,比选和设计出一条比较多快好省的线路。有了完整的设计文件(包括所谓“站前”、“站后”和概算等),再调施工队伍,集中力量,一气呵成。
二、长 和 短 的 关 系
选线是百年大计,一定要尽可能地顺、直一些,短一些,以达到运输合理的目的。不能为了一时的省工或其他原因,例如为了迁就一些小城镇或为了躲避长隧道而不惜绕长线路,造成长期运营的浪费。经济比较也要合理,不能单纯从修路时每一公里造价高低来衡量,应该把以后历年的运营费综合计算进去。京通线古北口至滦平段有六十公里,如果采用千分之十二的均衡坡度,可以避免出现一个大弯,线路缩短十四公里;赤峰以东,三义井至奈曼,为了避免一段并不严重的沙丘,线路多绕行七点二公里,两处一共多修二十一公里,造价增加了二千二百多万元。按每年运量一千万吨计算,一年的运费就要多花三百一十五万元。我们在成昆线、襄渝线也有类似教训。这种为了怕打长隧道而大量绕行展线的教训必须认真吸取。
三、本 和 末 的 关 系
过去我们修铁路时就提过“固本简末”的原则,现在看来还是正确的。铁路建设的下部工程,是“本”,如:路基、桥梁、隧道、涵洞等,必须坚固可靠。隧道应早进晚出。桥涵应结合当地排灌系统一并考虑。为了保证行车和人身的安全,在与公路、大车道交会处,应当尽可能多建立交桥(涵)。北方雨量小,很多桥涵可与立交桥结合修建。京通线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有的地方出了隧道就是平交道,影响行车速度,也容易出事故。路基两侧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一些建筑安装工程,如:办公房屋、站房、生活房屋、站场等设施属于“末”的工程,一定要力求简化。京通线出现的一些问题相当严重,如几个区段站所在地区的站段规模都过大。赤峰地区除原有房屋六万三千平米,又新建十六万八千平米,仅围墙就修了十一公里,真是成了“铁路城”。当前各地都喜欢搞大客站,互相比大、比高、比阔气,还搞什么“贵宾室”,这种风气应该刹住。公安看守的规定也很惊人,凡二百米以上桥梁及一公里以上隧道均建看守房,全线共建二万六千七百平米,估计也没有那么多的部队去住,还得派人看守房屋。今后一定要坚持“固本简末”的原则,建议有关部门对现行的规定要求、设计规范、标准设计作认真的修改。
四、近 期 和 远 期 的 关 系
我们修成昆线说过一条原则,叫做“先通后备”。铁路运量是逐年增长的,上部建筑安装工程也应是逐步增加。京通线房屋的特点,一是多,二是大,三是高。总面积达到六十万平米,是按交付投产后五年至十年的定员指标配备的,实际在运营初期是不需要搞那么多的。如果我们把房屋总面积砍掉三分之一,按减少二十万平米计算,初期投资即可节省三千万元左右。其他站场设施,都有类似情况。问题的症结点在于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政策,按照当前基建一次投资办法,必然增大了初期投资。建议今后基本建设应当采取一次设计,分期投资(例如三年、五年、十年分期投资),逐年建设,逐年完善的办法,国家应制订有关规定,予以明确。
五、“大而全”、“小而全”和专业化协作的关系
现行铁路运输生产基层组织是以车、机、工、电、检等专业组织起来的,在大一点的车站,特别是区段站,各设有规模不同的段和相应的机修工厂,自成系统,各自为政,就不可避免出现“大而全”或“小而全”的不合理现象。这是小生产思想在铁路建设上的反映,其后果必然是房屋多、设备多、用人多。现在铁路定员多,京通线按每公里十七人设计,两个铁路局要求增加到每公里二十三人,这跟“大而全”、“小而全”不无关系。如果按专业化协作的原则,把这些分散的设备集中起来,组成综合性的地区修配工厂,就可以大大节省人力,也节省大量建设投资。当然,这个问题涉及面广,应从管理体制方面加以改革,通过试点,总结经验,逐步解决。
六、修建新线和充分发挥老线潜力的关系
修建一条新线,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目前,由于设计、计划、材料等原因,造成的浪费很大。京通线虽然是近几年来造价较低的一条线路,浪费也达三亿多元,从长期看,造成运营费的浪费就更大了。修一条新线至少要三年到五年时间,京通线至今年底已经七年,短时间内也还不能充分发挥效用。因此,修一条新线必须慎重考虑。
就我国已建成的铁路来说,线路基础、道碴、道床质量很高,超过世界上许多国家,但是行车速度、通车对数却比人家低得多,用人也要多几倍,这些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向来铁路各业务部门对挖掘老线潜力考虑不够,对一些问题争论很大。订运行图时总想把速度降低,对数减少,认为这样才保险。实际上由于责任制不严,工作效率低,思想松懈,反而容易出事故。近来发生的一些大事故,究其原因并不都是因为行车繁忙,车速过快,不少是由于规章制度不严,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这点应该认真地总结经验。
因此,在铁路建设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已建成铁路的能力,通盘考虑全国铁路网的布局,加强规划工作,有计划有准备地上新线。
七、条 条 和 块 块 的 关 系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运输的大动脉,有它一定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在建设过程中,凡涉及到与地方有关的问题时,能照顾的照顾,不能照顾的就要坚持原则,以铁路为主,不能迁就,使国家利益遭受损失。京通线北京、锦州两个铁路局管界,由于地方坚持要按省界划分的不合理要求,反复变更,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是不应该的。联系其它几条新线,都有类似情况。上面说到的站房之大,平交道之多,往往也是地方同志(包括社队领导)坚决要求所造成的。施工中,类似性质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购地拆迁经常遇到无理纠缠,甚至荒山取土、挖河沙都要收费,认为现在修铁路是“强龙难压地头蛇”,有些地方不合理的要求也得勉强照办,造成无谓的浪费。
看来,今后搞设计鉴定,不能再采取铁路内部车、机、工、电、检,地方上省、地、县、社、队,党、政、军、民、工、农、商,一齐来开“群英会”的办法,不能要什么就给什么。对于不合理的要求,不管是谁,该顶的就顶到底。这方面铁道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应有权最后决定。并建议国务院制定必要的政策规定。
八、全 局 和 局 部 的 关 系
做什么事都要有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单从局部考虑问题是不行的。上一条新线,不仅要搞好本线的配套,也要注意到与邻近线路、邻近编组站能力的协调。还要考虑到路网规划中新、旧线联轨的因素。否则,既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辽站因缺乏统盘考虑,京通线先搞了客货两个场,通霍线上马又加了一个场,三个场(客车场、上行场、下行场)纵列布置,很不合理,仅上、下行两场就有三十六股道。如果事先能统一规划,很好组织一下,不仅布局可以合理,股道也可减少,对于提高作业能力和运输效率都更有利,投资也相应少了。
勘测设计工作、施工管理工作都要强调整体性,坚持总体设计,讲统筹学。设计文件,包括全部工程和概算,要一次交付,一并鉴定,分期投资,统一组织施工。在施工管理中,讲全面的施工组织设计。京通线配套收尾时间拖得长,有各方面的原因,其中不讲统筹学、忽视铺轨后的工程等,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总之,铁路建设一定要有全面的科学的规划。要预先作出总体设计(包括概算和材料设备等),有了完整的设计资料以后,再调进队伍施工。除个别线路短、条件较好的专用线和时间紧迫的军用线外,铁路建设都不能再搞“四边”了。每一个具体的业务部门和各级行政机关都要看到全局,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铁路建设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加速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