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冲破“包围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8-07
第3版()
专栏:思想评论

冲破“包围圈”
闻林
包围圈由来已久。二十年代,鲁迅在《扣丝杂感》里是这样刻画当时的包围圈的:凡是“猛人”(即名人、能人、阔人,或有权有势者),“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那结果,在内,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在外,是使别人所看见的并非该猛人的本相,而是经过了包围者的曲折而显现的幻形。”想不到几十年过去了,这种包围圈仍未绝迹。那些官僚主义严重、身边总有几个人拍马奉承的领导干部,不就是被程度不同地包围着的现代“猛人”吗?
现代的包围术,经林彪、“四人帮”一伙加工制作,比起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自有其高超之处。包围者一般是些吹牛拍马的老手,随“风”应变的行家,只要你身上有官气,喜欢奉承,他们就会迎面围来,不愁无用武之地。其手法:一谓“装”。象《镜花缘》里的双面人那样,一个脑袋上长两副面孔,各有各的用处。无论对下、对群众如何狐假虎威,声色俱厉,对他的临时靠山和包围对象,则岂止是“娇嫩老实”到说话会口吃,谈天会脸红,无时无刻不“温良恭俭让”,还简直是“党性”特强,一贯“赤胆忠心”。二谓“灌”。包围既成,就施展全部手段给你灌迷汤,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对你的指示,则“意无是非,赞之如流,言无可否,应之若响”。令你在“得心应手”之余,神魂颠倒,忘乎冬夏春秋。三谓“遁”。这种人嗅觉灵敏,脱身有术,一旦哪棵树被蛀空,他们就使尽解数,把身子一扭,遁之夭夭,改换门庭,经营新的包围圈去了。
包围者包围有术,被围者却常常突围无门。处在那么一帮子“亲信”们重重围困之中,无异与世隔绝,真情实况接触不到,群众呼声也听不到,还以为外边“歌舞升平”,“风调雨顺”。而那几个包围者,则骑在百姓头上为所欲为,不断替他们“亲爱的首长”作孽。凡是盛行包围圈的地方,那里的民主被践踏,民意被强奸,党风被糟蹋,民风被污染,领导和群众的关系被破坏,这不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吗?
可悲的是一些同志身边本无什么包围圈,自从掌握了一部分权力后,便把组织和群众置之脑后,也拉一批自以为“信得过”的人,搞起了小圈子。其结果,不是他支配着小圈子,倒是小圈子紧紧地包围了他,让他做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官僚主义者。这实在是划地为牢、作茧自缚的蠢事!
打倒“四人帮”,党风大转变。然而,包围圈还时而可见。有的领导干部至今身陷重围,思想僵化,还在受着包围者的愚弄,又怎不令人焦心!我们希望这些同志赶快醒悟,急起突围。冲破包围圈,首要的因素是识破包围圈。如果说,鲁迅当年苦心设想的两样包围脱离法——自己出去看看外面的情形和广接各样的人物,那时还行不通,那么,今天作为共产党人的我们,是完全可以做到,也应该做到的。事实上,只要我们的领导干部带头端正党风,坚持原则,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就一定能如鱼归水,任何顽劣的包围圈都可以被冲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