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今日“葡萄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8-08
第2版()
专栏:

今日“葡萄常”
二十三年前,一九五六年,邓拓同志三访“葡萄常”,写下一篇优美的文字,记述了一个有百年历史的手工艺人的家庭作坊,描绘了常家五个姑侄姊妹的声音笑貌,字里行间浮现出老辈人的辛酸和合作化时期五个老姑娘的喜悦心情。至今读来,娓娓动人,如话家常。可是谁能料到,十年之后,邓拓同志横遭诬陷和迫害,“葡萄常”一家,也因为邓拓同志的文章受到株连,而被扫地出门。于是,作坊倒闭,艺人星散,绝艺失传。串串闪着柔润光芒的葡萄,仿佛变成老艺人的眼泪,一朵工艺名花凋谢了。
如今,“葡萄常”怎么样了呢?
一九七九年七月的一天,我们访问了“葡萄常”。
小小的庭院,两间向东的小房,床上、地上坐满了做葡萄的人。到处都是葡萄,单株的,成串的,紫甸甸,绿沉沉,几片枝叶颤巍巍的,仿佛能迎风摇曳一般,用邓拓同志当年的话说,“比那园子里新摘下来的也差不多”,“叫人望见它们嘴里就有酸甜的感觉”。
“葡萄常”又新生了!
今年六月,在中共北京市委和崇文区委领导同志的关怀下,东花市街道办事处抽出专人积极筹办“葡萄常”工艺品合作社。寂寞多年的小小庭院,又热闹起来了,房子里热气腾腾的——这就是常玉龄的家。听说“葡萄常”又要复兴了,当年的老伙伴,兴冲冲地赶到常家来,自愿帮忙。因为一时找不到场地,她们又急于制出第一批料器葡萄样品,索性就把常玉龄的家当成作坊了。
当年邓拓同志访问的时候,常玉龄四十五岁,在五个姑侄姊妹中,是最小的一个。如今五位老处女中的三个姑姑和一个姐姐都先后去世,常玉龄是“葡萄常”中身怀绝艺的唯一健在的老艺人了。据邓拓同志说,常玉龄很象她的二姑常桂禄,也就是当年“葡萄常”的主持人。邓拓同志描写常桂禄时写道:“她说话时洪亮的声音和大踏步走路的姿态,使人自然而然地会想象到当年这位蒙古族姑娘够多么倔强而豪爽”。常玉龄今年六十八岁,比当年的常桂禄还要大八岁,但是动作麻利,神态硬朗,谈到那十年中的遭遇,很有一股倔强而豪爽之气。
她说:“老邓是个大干部,来看看我们手艺人,这有什么不好。他说的话我现在还记得,嘱咐我们不要保守,要把技术都传下来。这话哪一点不对呢!”
说到传技术,邓拓同志当年确是很关心的。他由这五个姑侄姊妹决心不出嫁,联想到中国历代手工业者用一切方法保守技术秘密的许多悲剧,疑心这个悲剧在常家还没有终场。当时邓拓同志曾经问过:“你们不出嫁不是为了保守家传手工艺的秘密吗?”这个话当即被三姑常桂寿巧妙地否认了。现在,常玉龄笑哈哈地说:“同志,我不怕你们批评,有一项技术秘密,就是在挨批斗的时候,我也没说。现在,我可是全部公开了。”
她的大姑常桂福临去世前,一心想收个徒弟,把常家的技术传下去,并且愿意传给常家以外的人。但是,“四人帮”把“葡萄常”整个摧毁了,上哪儿去招这样一个徒弟呢?常桂福终于怀着未了的心愿,长别人世了。
谈到这里,常玉龄神情有些黯然,似乎为常桂福没有如愿以偿而感到惋惜。但是,她随即兴奋起来,指着正在给葡萄上色的年轻姑娘李秀芬说:“这是我的徒弟,只要她用心学,我一样也不保守,管保花一年的功夫,把技术都传给她。”那姑娘连忙高兴地说:“我可用心啦!”屋子里的人都会心地笑了。
常玉龄比她的姑姑幸运,赶上了全国人民一心奔四化这个好时光。她很有感慨地说:“我姑姑没等到收一个徒弟,我等到了。我们百十年的家传技术绝不了啦!‘四人帮’那会儿,我想我这朽木是不可雕啦;没想到,现在老树又发出了新芽!我定要结出果子来。”
我们离开常家,来到升炉吹珠的地方,一台炉火正红。特意请来的擅长吹葡萄珠的老师傅李兆龄和两位退休的老艺人,正迎着熊熊炉火,吹出一个又一个如珠似玉的葡萄来。
门口围着一群青年,睁着惊奇的眼睛看热闹。有一个青年试着吹了几次,虽然功夫不到,居然也吹出一个形状不那么美观的葡萄来。人们议论着,有的说,六十多年前,“葡萄常”的葡萄就获得过巴拿马赛会的奖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远销美、英、法、德等国。有人说,劫后新生的“葡萄常”眼下虽然简陋,可是赶上了好年头,这个合作社大有发展前途。谁知道呢,也许在这群围观者中间,就有不少“葡萄常”的接班人哩!本报记者 丛林中 段存章 颜世贵(附图片)
常玉龄向李秀芬传艺。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