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文章得失众心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8-13
第3版()
专栏:文艺随笔

文章得失众心知
黎生
禁令断难持久,闻“红楼”由来手抄就。况民心难违,烈火真金,虽历坎坷,终成不朽。爱国正义,纯朴情操,岂因刀斧香变臭。凭迅问:似这等好书,何罪之有?!
这是江西省赣县农业局一位读者,在反动文痞姚文元把张扬《第二次握手》打成“反动作品”,下令大肆搜缴之际,愤然填写的《沁园春》一词中的下阕。
一部作品,它的优劣得失,究竟由谁评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答案。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自然是一种见解。然而,真正科学的答案应该是:文章千古事,得失众心知。因为,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他们是文学艺术的主人,是文学艺术服务的对象,自然也是够格的文艺鉴赏的权威。这个真理,再次被围绕着《第二次握手》而展开的斗争所证实。
当年,《第二次握手》在社会上流传以后,许多青年和成年读者竞相抄阅,不胫而走。“四人帮”把这种盛况诬为“流毒全国”。姚文痞诬说《第二次握手》是“一本很坏的东西”;而人民群众则把它视为“生活的教科书”,赞誉它是“一枝傲雪凌霜的腊梅”。广大读者热情地肯定了这部作品,并从中受到教育,吸取了精神力量。陕西省咸阳市国棉七厂清花乙班一位工人在一封信稿中说:“记得,当我读完这部小说之后,我的心底似有一股岩浆在奔涌。我在蒙昧中,接受了一种重大的启示: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人,才会具有并永远保持真正的精神美德。”从此,“多少个飞雪、落雨之夜,我挑亮油灯,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用它把压抑在我心头的无数疑问、忧愁和苦闷扫净。”贵阳医学院七七级有位学生追忆说,正是这部小说激励着他“拿起书本来复习、自学”,使他认识到“科学是什么都有用的”,从而考取了医学院,“成为文革后第一批考试入学的大学生”。
对于《第二次握手》,广大读者如此甘冒风险传抄它,保存它,用自己的智慧丰富它,以致为它改定了书名,这不能不说是古今文学史上一段并不多见的佳话!
文章得失众心知,这是一种确论。明白这一道理,并用这一思想来对待作品,这无论对作者,对读者,以至对领导,都是很有意义的。当作家被报刊上不同甚至迥异的批评意见困惑得莫衷一是的时候,当文艺评论家对一部作品臧否毁誉举棋不定的时候,他们迈开双腿,深入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听听群众的意见,就会茅塞顿开、迷津即明的。这一点,封建时代的白居易等尚且能做到,社会主义时代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当更能确信不疑,终身力行不已。当一个领导者要评判一部作品的好坏优劣时,希望也应当尊重“众心”才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