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用革命行动书写自己的历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8-18
第3版()
专栏:

用革命行动书写自己的历史
本报评论员
在革命的征途上,每个人应该怎样写自己的历史?作为革命干部的后代,应该从父母那里继承什么?曹晓兰同志回答得好:“一个干部子弟,没有享受任何特殊照顾的权利,只有继承父辈革命事业的义务。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就是对父母的背叛。”她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书写着一个革命后代的光荣历史。
曹晓兰同志是原上海市市长曹荻秋同志的女儿。在有些人看来,有这样一个家庭,有这样一个好爸爸,就有了高人一等的政治资本,优越的社会地位,丰富的物质待遇,可以炫耀、享受一辈子,可以用不着为革命而艰苦奋斗了。然而,曹晓兰同志却不这样想、这样做。她说:“革命的道路靠自己去走,一个人的历史靠自己来写。”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革命豪情啊!曹晓兰用自己艰苦锻炼的汗水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平凡的,但却是千百万青年们应该走的。
你看:曹晓兰同志在政治上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没有丝毫的优越感;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生活上艰苦朴素,毫不特殊,不知底细的人谁也不相信她是市长的女儿。在林彪、“四人帮”猖獗的日子里,白色恐怖的毒焰不仅吞噬了许多功勋卓著的老一辈革命家,也扑向了他们的家属和子女。在腥风浊浪的漩涡中,有的干部子女消沉了,极少数甚至误入了歧途。曹晓兰则不然,无辜的株连,疯狂的迫害,不仅没有使她消沉,反而更坚定了她革命的信心,奋发向上,激流勇进。大学毕业分配时,她虽然被视为“叛徒的女儿”,仍然坚决要求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被勒令退伍回家时,她“偏要革命”,心甘情愿到淮北一个偏僻的农村当了社员。她象一颗有着顽强生命力的革命种子,从群众中汲取营养,在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
党为曹荻秋同志彻底平反昭雪之后,按照政策,曹晓兰和爱人可以回部队,但她的回答是:“我们在安徽淮北地区工作很好,不再给组织上增加麻烦了。”有人问她:“为啥不回上海工作?”她含笑反问:“我为什么非要回上海工作?要是大家都到条件好的地方去,那么条件艰苦的地区工作谁来干?”一事当前,首先考虑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艰苦的环境是锻炼人才的熔炉。无数事实证明,凡是有所成就,能负重任,对人类进步事业有贡献的人,大都经受过艰难困苦环境的磨练和考验。俗话说:“庭院里遛不出千里驹,温室里长不成栋梁材。”很难设想,一生一世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图享受,躲在舒适恬静的角落讲安逸,害怕艰苦奋斗的人,会有什么出息。
每个人的历史,都是由自己来写的。父母的功劳和光荣的经历,不能成为子女骄傲的资本。当然,对于干部子女来说,革命家庭的教育和熏陶,对他们的成长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但能否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归根结底还是靠自己能否艰苦锻炼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许多象曹晓兰同志、象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英勇献身的甄平同志这样的干部子弟,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是因为他们继承了革命的家风,用革命的实践来写自己的历史。然而,也有极少数干部子女,胸无大志,好逸恶劳,甚至依仗父母的权势,违法乱纪,为非作歹。这样的人背离了父母的革命事业,连起码一点点革命后代的气味也没有了。
早在解放初期,敬爱的周总理就曾对一些在学校学习的干部子女讲清朝八旗子弟丢天下的故事,并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的父辈为人民流过血,立过功。但他们是无产阶级的战士,既没有什么遗产留给你们享用,更不会留给你们任何特权。如果说他们给你们留下了什么,那就是一副更艰巨、更光荣的革命重担。”一九六一年,陈毅同志曾写下告诫子女的诗句:“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勿学纨袴儿,变成百痴聋。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革命的后代寄予了多么殷切的期望!每一个干部子女都应该象曹晓兰同志那样,立志继承父辈未竟的革命事业,继承我们党的优良作风,用献身四化的革命业绩来写自己光荣的历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