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让集市贸易更活跃起来——川、鄂、赣传统圩场普遍开放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8-19
第2版()
专栏:

让集市贸易更活跃起来
——川、鄂、赣传统圩场普遍开放以后
最近,记者在四川、湖北、江西等省,看到日益活跃的集市贸易给广大城乡带来的一派繁荣兴旺景象。原来统一卡死的传统圩场如今普遍开放了,那些多年连野菜也不准卖的地方,赶集人数空前增多,上市物资品种齐全:从菜、禽、肉、蛋,到粮、油、豆;从柴、草、竹木、山货野味、土特产品,到小农具、小家具、小用具等小手工业品,应有尽有,而且质量也好。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一至五月份,川、鄂、赣各地集市贸易成交额比去年同期都有成倍增长,价格总水平普遍呈下降或持续稳定趋势。江西省井冈山地区某些品种价格接近牌价,有的甚至低于牌价。湖北省宜都县,自去年集市开放以来,成交额达上百万元,全县每个社员平均增加收入十至二十元。
但也有些地方的集市贸易至今搞不起来。据了解,这些地方的领导在思想上有“几怕”:一怕引起资本主义泛滥;二怕冲击了国家计划经济;三怕农民弃农经商。认为活一点不如死一点保险,所以对开放集市贸易犹豫观望。湖北省远安县,在通告里大谈集市贸易的两面性,连工商干部也弄不清县委是否允许开放集市贸易,老百姓就更不知所从了。结果是通告张贴两天后,全县才有十来个农民大胆地赶早市卖点青菜。
集市贸易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泛滥?江西省新干县去年集市贸易成交额,比一九七七年增长了百分之七十五,可是仍然只有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百分之七点五。今年头四个月,成交额又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也没有超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百分之十。从三省的情况看,近两年,即便在最好的情况下,集市贸易成交额也未能超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百分之十以上。可见,百分之九十的商品流通还是通过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这两大渠道。农民通过集市贸易,用自己劳动所得的剩余产品进行交换,手中有了余钱,不再象过去靠国家贷款、救济度日,这对社会主义经济恰恰是加强而不是削弱。
集市贸易会不会冲击国家计划经济?总的说来,是不会的。无论从数量或金额角度都可证明这一点。各地集市贸易开放以来,肉、禽、蛋类大量上市,但这并没有影响生猪、鲜蛋主产省的川、鄂、赣圆满完成国家收购任务。比起去年同期,三省今年生猪、鲜蛋收购量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商业部门栏满库足,城镇蛋、肉供应明显好转。
集市贸易会不会引起农业劳力弃农经商?当前广大农村正在认真落实按劳分配政策,切实加强劳动管理。很多社队都建立了责任制,社员群众更加心向集体,更加安心农业生产了,一般都可以正确处理“大集体、小自由”的关系。湖北省宜昌县黄柏河沿岸七、八个大队的多数社员,历来有利用工余时间捕鱼到集市上出售的习惯。过去,关闭集市,收鱼毁网,也并未使群众安心生产。现在,这些队都加强了劳动管理,社员群众都是利用工余时间打鱼赶集,既增加了收入,又活跃了市场,基本不存在影响生产的问题。各地反映,农事大忙,一般是老的少的赶集,而且多数是利用上工前赶“露水集”,回队还不误出工。真到大忙高峰时,赶集人数自动减少。今年春播,川、鄂、赣大部分地区圩场照开,但是插秧进度却比往年都快。
集市贸易开放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投机倒把、长途贩运、封建迷信活动抬头,个别地区专业蔬菜队甚至把产品自由上市,不履行合同等。这些“乱”的现象,是集市贸易开放的非本质方面。这也和有关部门放弃市场管理有直接关系。但从主流看,川、鄂、赣三省绝大多数党委和有关部门对集市贸易是重视的,经过前一段的实践和总结,各地对集市的管理正在不断加强和完善。许多集市搞得较好的地方,都比较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手段不可缺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一证两票(即国家任务收购票、税票和大队证明)检验社员完成国家任务情况,以确保完成国家计划;生产队对社员群众实行“两基本保一基本”(基本投肥、基本投工保基本口粮)及责任制,以确保集体生产的正常进行;国家按品种、数量、质量几方面对经济作物专业队实行口粮奖惩兑现,避免集市贸易冲击国家收购计划的完成;市场管理人员对在集市上兴风作浪的投机倒把、长途贩卖的人,可以收税、罚款直至没收,对封建迷信等活动坚决取缔。
第二,加强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的经济实力。商业部门可以通过大力供应工业品的办法,换回农民手中的一部分农副产品,还可举办各种类型的物资交流会,不断丰富和充实国家经济实力,从而加强对集市贸易的领导。
第三,党、政、农、商、公安各方面协调配合,共同参与对城乡市场的管理,并实行群众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同时经常向群众宣传讲解党的政策,做好广大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
本报记者 胡国华 刘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