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中国人最先到达美洲的新物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8-19
第6版()
专栏:中外交流史话

中国人最先到达美洲的新物证
房仲甫
最早到达美洲的是中国人吗?
自从法国学者金勒在一七六一年据我国《梁书》提出这个问题之后,世界许多国家的学者一直对此十分重视,并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有些外国学者,根据美洲出土文物,结合《梁书》的记载研究,认为中国和墨西哥早在公元四五八年就有了交往,从而得出远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一千年,中国人已经到达美洲的结论。但是中国人究竟通过什么样的道路——是从北路陆地或海峡,还是从南路横渡太平洋到美洲的呢?这个关键问题还不清楚。
最近,从太平洋彼岸传来了当年中国人可能渡洋航海的讯息。
美国圣地亚哥大学考古学家詹姆斯·莫里亚蒂博士不久前给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寄来一封信。信上说:“由于一系列的新发现,开始提供了在哥伦布之前,中国人横渡太平洋航海的证据。”证据是什么?是“石锚”。
据来信说,新发现的“石锚”有两起:一起是两件“圆柱形”和一件“正三角形”人工石制品。那是三年前在加利福尼亚帕拉斯维德半岛的浅海里发现的。另一起是“一块中间有孔大而圆的石头”,石头上积聚了一层薄薄的锰矿外衣。它是在加利福尼亚的麦德西诺小岬附近,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先锋”号调查船打捞出来的。莫里亚蒂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来自亚洲的早期船锚”。其根据是:①它约有二至三千年历史(据锰积聚率千年一毫米计算);②北美太平洋岸从未发现过这类人工石制品;③在亚洲却有此类石制品用作船锚的考古记载。
因此,莫里亚蒂认为,“所有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我对于中国人在哥伦布以前就横渡太平洋可能性的看法。”
我国使用石锚由来已久,广州东汉墓出土陶船船头上就吊有石锚。我国向来把石锚叫作“碇”。“碇”本字为“矴”,俗作“椗”,辞书解作“锤舟石”。至今人们仍把停船叫“碇泊”或“下碇”;启航叫“起碇”。我国古籍有关碇的记载很多。《唐书》就有收“下碇税”的记录。唐、宋时都使用过碇。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说:“矴设在船头,穿以藤绳,用绞车升降。矴石两旁夹以木钩,近山抛泊,放矴钩住水底。碰到风涛紧急时,还得加两个副矴在大矴左右。”看来碇为木石结构,俗写作“椗”,或源于此。泉州出土南宋船似仍用碇,有“丘碇水记”货签可证。
要说明莫里亚蒂发现的“石锚”与中国早期船碇的关系,我国古代文献可以作出某些证明。东晋名僧法显从印度航海回国途中,船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出发东下,遇到大风,在他所写的《佛国记》中说道:“海深无底,又无下石住(柱)处。”既是“石柱”,当为“圆柱形”;“无下石柱处”,似可解作无下碇(石锚)处。从型体到用途,看来与莫里亚蒂所说的“圆柱形”“石锚”相同。同时法显所记为五世纪初之事;“圆柱形”“石锚”也可能是五世纪前后的船碇。
至于那块“中间有孔大而圆的石头”,正如莫里亚蒂所说,当是更为早期的“石锚”。它可能是中国航船的遗物;也可能是中国“石锚”的“近亲”,由南美洲工匠仿制中国商船(厄瓜多尔发现王莽时造的钱币数百枚)的船碇,北航沉没在加利福尼亚沿海一带的。
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航海非常发达的国家,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相当的成就。“远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已经在所有邻海上航行,他们到过日本琉球群岛和东印度群岛并且航进了太平洋”(A.M.穆罗姆采夫《太平洋水文的基本特征》)。菲律宾大学历史教授克来说:“公元前,当中国周秦时,菲人已与中国人来往”,“中国商人常至菲岛贸易绸、米等物,历三月至五月而返”。近年广州出土的(公元前三世纪)秦代造船场遗址,据遗存的船台测算,当时已能造载重五、六十吨的航船。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中国船队已远航至印度洋。公元三世纪,东吴的航船多达五千艘。《三国会要》说,其中最大的楼船竟可以载坐三千人,曾遣使南海,“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
至于航海技术,西汉已有天文导航的文字记载。而且中国人最早发明了观测天文“指”这个名称特殊的角度单位:一指等于一·九度的数据。这在人类航海史上是一卓越贡献。广州东汉陶船上,已见有用来保持长程航向的板舵。三国东吴已会测算航速航程;浮海东渡的将军卫温等人已知利用春季东北季候风远航。晚于三国二百余年的南朝宋大明年间(五世纪),航海能力有更大提高,有可能具备了横渡太平洋的能力,否则,《梁书》所记扶桑国的材料,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梁书》记载了扶桑国的地理位置、物产和风俗、习惯等。“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所谓“扶桑木”,又叫“龙舌兰”,墨西哥人的饮食、衣料无不仰给于它。这里多蒲桃;有铜、金、银而无铁。男女婚前,男先“作屋”于女家门口,“晨夕洒扫”一年,女看不中就赶走,“相悦乃成婚”。有南北二狱,轻罪入南狱,重罪入北狱。北狱“男女相配,生男八岁为奴,生女九岁为婢”。所有这些记载,经国内外学者二百余年反复考证,证明都是当年墨西哥的情形。从出土文物来看,在墨西哥越万滔地方发现的许多古像,面貌与华人一样。在佛像旁边,发现几十枚古铜钱,和中国一样,也是用钱绳贯串在一起。秘鲁发现有汉文“太岁”二字的石碑。玻利维亚发现有汉文字样的雕刻。中、南美洲的雕刻艺术(“龙”、雷纹、回纹)、石刻器皿(“龙头石盆”)、陶器(形制、彩绘)等,有的与中国的完全相同,有的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莫里亚蒂认为:“石锚证据的发现,将会进一步证实这些理论。”我们虽然还未亲眼见到新发现的“石锚”,但相信这些沉入海底多年的文物的出现,将为研究中国与中、南美洲友好交往的历史,提供新的依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