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基本建设必须坚决调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8-22
第1版()
专栏:社论

基本建设必须坚决调整
基本建设必须坚决调整,谈得很多了。从执行的情况看来,把调整落实到实处,还要作很大的努力。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国务院作出了三年调整的决策。在贯彻调整方针方面,基本建设战线着重抓了清理在建项目、缩短建设战线的工作。大多数地区确定了第一批停缓项目,这些项目多是原料、燃料、动力没有保障,或者建成后亏损赔钱的地方小型工业项目。国务院各部门对大中型项目也进行了初步清理,提出了一批停缓的项目。不少地区指导思想比较明确,调整的决心比较大,行动比较快,工作比较扎实。四川省委明确提出,搞好经济调整,要突出地抓好“一上一下”,即那些既不急需又不具备条件的基本建设项目要坚决下,轻纺工业要坚决上。河南省对在建的几十个小钢铁厂逐个作了清理,有的停建,有的转产。有的工业部门这些年来吃够了基本建设战线长的苦头,这次下的决心比较大。总的来说,几个月来,各地区、各部门在清理在建项目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随意扩大建设规模、拉长战线的做法起了刹车的作用。但是,也必须看到,清理在建项目的工作,虽然有所前进,但距离国家的要求还差得很远。突出的问题是,建设规模仍然过大,战线未能有效的缩短。大家担心,今年如不采取坚定的措施,调整还是要落空,缩短战线会成为空谈。
为了办好这件大事,首先要提高贯彻执行调整方针的自觉性。基本建设战线究竟长不长?要不要缩短?该不该调整?应该说,这个问题早已讲清楚了。但是,尽管事实摆了很多,道理讲了不少,有些领导干部至今还有不同看法,认识也不一致。有人口头上也说基本建设战线长了,表示赞成缩短,拥护调整,实际上却不承认比例失调,不认为有调整的必要。“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关键的问题是调整。一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基本建设实际,有些领导干部却是只讲上,不讲下;有的空喊口号,不见行动;有的等待观望,持侥幸心理;有的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决心不大,迈不开调整的步伐。这样,怎么可能搞好调整工作、完成调整任务?要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提高贯彻执行调整方针的自觉性。
有人觉得前两年经济形势不错,对于提出调整感到突然。一些同志不认识由于林彪、“四人帮”长期破坏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严重性,也看不到经济工作中某些潜在的矛盾。大家知道,基本建设的规模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而能否适应,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防止基本建设超过国力的危险。基本建设搞多少,不决定于投资有多少,而决定于物资有多少。物资材料首先要保证生产部门最低限度的需要,剩余的才能用于基本建设,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必须遵循先生产、后建设的次序。建国以来,我们有过几次建设规模搞得过大,财力物力不能适应的教训,是曾经吃过亏的。基本建设应该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讲了多年,还是常常打消耗战,钱花了不少,投资效果很差。
调整基本建设规模,是搞好国民经济调整的关键所在。我们讲调整,就是要针对林彪、“四人帮”长期干扰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自觉地调整比例关系。要调整,就得有上有下,有进有退。只上不下,只进不退,就谈不上调整。下是为了更好地上,该下的不下,该上的也上不去;应退的不退,该进的也不能前进。当前值得注意的是,已属今年停缓的计划外大中型项目,有不少又以各种形式列入了各部门、各地区的建设计划;停缓项目中,停的少,缓的多,名为缓建,实为待机再上;有的甚至说假话,名为停缓,实际还在那里拖着,千方百计保留“户口”,不拆摊子;国家预算内建设投资压缩了,而自筹资金和其他各种资金安排的建设大有膨胀趋势,仅就工业基础较好的六个省市的调查,自筹资金已超过国家核定指标百分之三十,如此等等。这些现象必须迅速纠正。否则,基本建设战线会拉得更长。我们共产党人办事,一定要实事求是,凡是确定停缓的项目,必须坚决停缓下来,决不能“明减暗不减”,“明停暗不停”。对有意搞鬼欺骗国家的,应当揭发、批评、教育,个别情节严重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处分。
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务必使农业、轻工、纺织和煤炭、石油、电力、交通运输、建材等薄弱环节,以及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住宅、文教卫生、城市公用事业得到加强。如果确定了削减投资的百分率,对各行各业、各个项目“一视同仁”,基本上按照同一比例削减,那就不可能达到调整的目的,不可能把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调整过来。这种“剃平头”、
“一刀切”的办法,固然“省事”,又可“绕开矛盾”,但对我们的整个事业非常不利。现在图“省事”,将来更“麻烦”。因此,一定要以大局为重,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坚持原则,冲破阻力,把调整工作搞好。要敢于揭露矛盾,善于正确处理矛盾,而不能只图一时的所谓“省事”。
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要从清理在建项目抓起。清理在建项目,旨在坚决把那些当前不急需的和不具备建设条件的项目停下来,保证那些国家急需的工程加快建设,按时竣工投产。基本建设如何调整?上什么?下什么?上多少?下多少?只有在切实清理、整顿在建项目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决断。许多在建项目,过去上马时,既不研究可行性方案,认真进行技术经济比较论证和综合平衡,又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建设前期马马虎虎,特别是设计审批十分草率,在建设规模、协作配套、建设进度上都不够合理;有些项目,上马时虽然较为合理,以后由于情况变化,有些方面已明显不合理了。这就需要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结合项目的清理,重新审查设计,对那些原定建设规模、协作关系、建设进度不合理的大中型项目,重新进行审查和确定,以保证今后建设顺利进行。在确定上或者下时,要看怎样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按比例高速度发展,看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看项目自身的条件和协作配合是否具备。那种“老企业吃不饱,新企业还在搞”,“开一批新厂,关一批老厂”,不问资源、能源和交通运输条件、各搞一套的做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通过清理,坚决地毫不留情地砍掉一批在建项目。没有这一条,基本建设的调整就不可能真正的落实。
调整基本建设,抓好在建项目的清理,要把重点放在大中型项目上。到目前为止,据东北、华北、西北、中南、西南五个大区调查,已经停缓的项目大多是地方小项目。即使这些小项目统统下马,也省不了多少钱。大中型项目投资大,占用材料、设备多,建设周期一般比较长,如果调整不好,基建战线长的问题还是难于顺利解决。因此,不抓大头不行。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百分之八十几,中央部门直属、直供项目投资又占国家预算内投资百分之七十几。要缩短基本建设战线,首先应当从国家预算内的建设项目,从中央部门直属、直供项目入手,切实纠正那些重点部门重点积压、重点工程重点浪费的现象,各级计委、建委和财政、统计部门要特别注意加强对重点工程、引进项目的检查监督。没有这个认识,不下这个决心,基本建设战线是缩短不下来的,也是调整不好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地方小项目不需要清理和调整。恰恰相反,对于“五小工业”、支农工业、建成后亏损赔钱的小项目,必须进行彻底清理和坚决整顿。要讲求经济核算、经济效果,切实做到上得有理,下得合理。
调整基本建设,缩短建设战线,还必须认真抓好停缓项目的善后工作。鉴于六十年代初调整时期的经验,一开始就要强调抓好停缓项目的善后工作,包括人、财、物的安置和处理。一定要防止那种一说停缓建,建设单位领导就撒手不管,以致造成混乱,蒙受严重损失的现象发生。凡是停缓项目,领导班子必须坚守岗位,不能擅离职守。所有材料、设备、物资都要进行登记造册,按隶属关系进行调度调剂。资金、物资和应收应付的债务,都要清理结算,作出表报,不得随意挪用。技术资料及工程建设形成的文件等,要认真整理归档。建筑物要维护好,管理好。工程维护费用,设备款项,都要作出计划,切实落实。生产、生活、办公用具和交通工具等,要防止丢失、损坏、挪用或化公为私。停缓项目的善后工作是复杂艰巨的,要按项目的隶属关系,由各地区、各部门分别负责,及时交流经验,切实抓紧抓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