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为何“皮鞋之镇”不见了传统牛皮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8-23
第2版()
专栏:来信

为何“皮鞋之镇”不见了传统牛皮鞋?
湖北省武汉市素有“皮鞋之镇”美称。这里生产的皮鞋,美观大方、皮质柔软、干燥透气、经久耐穿。尤其是“内帮北式”、
“小方头”等男式传统牛皮鞋,历史悠久,中外驰名。这些深受群众欢迎的传统牛皮鞋,十多年来,在武汉市场上见不到了。
我们走访了湖北省二轻局、武汉市皮革公司和几家皮鞋厂,了解了一些情况,才知道传统牛皮鞋脱销的原因很多。
一是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破坏。林彪、“四人帮”横行时,一夜之间,武汉市传统牛皮鞋式样全部被诬为“封、资、修”黑货,随之,制鞋的木楦被烧,老工人挨批,鞋厂被迫转产。粉碎“四人帮”后,传统牛皮鞋重新生产。由于“元气”大伤,一下恢复不过来,产量很低。一九六五年,传统牛皮鞋产量占全市皮鞋总产量百分之四十,而一九七八年只占百分之二点几。
二是行业工人青黄不接,制作技术日渐失传。有个皮鞋厂共有职工一百一十八人,能做传统牛皮鞋的只有两位老师傅,武汉市第四皮鞋厂一百三十九人,只有四名老师傅能做传统牛皮鞋。去年,这两个厂才开始培养青年徒工。
三是制作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传统牛皮鞋百分之八十的工序是靠“锥、针、锤、刀”,工人劳动强度大,一个六级工一天也只能做半双鞋,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因此,只有吸取先进工艺,改革落后的制作方法,才能加速恢复和发展传统牛皮鞋的生产。
四是不按质论价,压抑了鞋厂生产的积极性。有个皮鞋厂负责同志说:做传统牛皮鞋越多,鞋厂亏损越大。如何合理地确定价格?他们建议恢复过去的工商协商,群众评议,报有关部门备案的办法。
五是皮子来源严重缺乏。一九七九年,国家供应武汉市十三万张牛皮,用于制鞋的不到三万张,质量还得不到保障。因此,大力发展良种菜牛,开辟牛皮来源,应该引起有关方面注意。
本报记者 王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