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穷在“河”上变为富在“河”上——惠民地区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改变河口面貌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8-25
第2版()
专栏:

穷在“河”上变为富在“河”上
——惠民地区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改变河口面貌的调查
编者按:惠民地区这份调查材料,提出和解决了一个改变不利的自然条件的问题。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增产措施必然有所不同。只要深入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把当地的水源、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和资源情况搞清楚,就能因地因时制宜地确定农作物的各项增产措施,使有利的自然条件得到充分发挥,不利的自然条件变害为利。这份调查材料给人以启发。希望各地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方面下一番功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应该经营的生产项目经营起来,能够利用的资源利用起来,加快农业的发展。
奔腾的黄河,穿过峰峦起伏的群山,越过辽阔的华北平原,在山东省惠民地区的利津县注入渤海。从邹平县的码头公社至入海口,全长五百里,为惠民地区地段,俗称黄河河口。全段沿河三十五个公社,二百零一万亩土地,粮田面积一百四十五万亩。历史上,由于河水含沙量大,河床淤高,堤外土地湆碱,滩地漫溢,河口两岸是“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苗枯死,冬天无柴粮”的一个穷地方。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河口地区人民在治理河岸,防洪筑堤的同时,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改变黄河河口面貌,对旱涝碱进行综合治理,使沿黄社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九七五年以前,沿黄三十五个公社粮食总产平均三亿斤左右,一九七六年粮食总产上升到三亿五千万斤,一九七七年粮食总产达到四亿五千万斤,一年增产了一亿零三百万斤。一九七八年粮食同样获得了大丰收。棉花、花生和多种经济作物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惠民地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充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改变黄河河口面貌的斗争中,主要抓了哪些措施呢?
一、放淤造地,改碱种稻。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年年水沙沉淀,使河床逐年淤高,造成了黄河中下游两岸土地的大量湆碱。博兴县小营公社总结了历史上黄河决口,红沙沉淀,改良土壤的经验,一方面在盐碱地上建设了排灌配套的工程,另一方面利用虹吸管和吸泥船,将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河水引出堤外,采取粗沙淤背、细沙改土、清水种稻、尾水济河的方法,实行区域种植,水旱分开,大力扩种水稻,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多种经营高速度发展。一九七八年这个公社种了一万七千多亩水稻,粮食总产猛增到二千三百三十万斤,比一九七○年翻了五番。全社向国家交售粮食三百七十一万斤。苇蒲鱼藕等多种经营总收入达二百七十八万元,跃为惠民地区先进公社。地委总结推广了小营公社的经验,现在沿黄社队共三十万亩碱地,已经放淤造地,改碱种稻十五万多亩,每亩单产都在五百斤以上。
二、深沟大河,排灌结合。沿黄地区有一百万亩次生盐碱地。这种土地地势较高,含盐分较大,不宜庄稼生长。惠民县李庄公社采取深沟台田、排灌结合的改碱方法,创出了又一条路子。这个公社背靠黄河大堤,沿黄耕地四万三千多亩,原来碱地三万五千多亩,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从一九七○年开始,他们搞深沟大河、平整土地,治理旱涝碱。现在,土质逐年变好,次生盐碱逐年减低,土地含盐量已由过去的千分之三下降到千分之一,并且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这个公社一九七六年粮食总产九百万斤,一九七七年上升到一千零三十五万斤,一九七八年增加到一千三百五十八万斤。现在沿黄的近百万亩地势较高的盐碱地,大都采取了深沟大河、能排能灌的方法进行改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躲开汛期,种好滩地。黄河河口地区,惠民地段有滩地三十多万亩,占沿黄粮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滩地多是黄河水沙淤积,土质肥沃,地势平坦,水源条件较好,增产潜力较大。但滩地的最大威胁是河水早秋漫滩,淹没庄稼,造成减产。据利津县农业和水利部门记载,建国以来,黄水早秋漫滩有十三次,接近两年一次。一般是正当秋季作物含苞吐穗的时候,黄水从上游袭来,一片汪洋。因此,如何种好滩地,对沿黄农业生产的增减具有重大意义。地处黄河最下游的利津县付窝公社大都是滩地。从一九七五年以来,经过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从滩地实际出发,搞了一些农田基本建设,并且从坏处打算,向好处争取,按河水每年八月中旬上滩来安排作物种植,改矮秆作物为高秆作物,改晚熟品种为早熟品种,改直播为套种,做到“稳拿麦,巧夺秋,躲开汛期保丰收”一九七六年,全公社粮食总产只有四百三十三万斤,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一九七七年粮食总产七百五十五万斤,一九七八年粮食总产猛增到一千五百万斤,两年翻了两番。现在,沿黄地区每年在滩区种植二十多万亩小麦,麦后全部种植早熟高秆作物,做到一年两季两收,改变了过去的面貌。
四、因地制宜,全面发展。黄河入海口一带,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特别是经过放淤造地,挖深沟大河以来,沿黄已有水面五万亩左右。他们充分发挥土地多、水面广的优势,走“一种二养三加工”的路子,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沿黄已种苇二万八千亩,蒲二千一百亩,藕一千七百亩,养鱼二百二十万尾。群众还利用当地出产的经济作物,大搞加工工业,做到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博兴县小营公社,去年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二百七十八万元,占全社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五点六。利津县集贤公社的副业和多种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二点八。群众高兴地说:“过去我们穷是穷在黄河上,今天,我们富也是富在黄河上。”
本报通讯员 孙元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