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关于世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8-25
第6版()
专栏:

关于世故
陆钊珑
咱们中国,历史悠久,无论是美德还是恶行,好象都是源远而流长的,比方世故这一条,就是如此。人们从来既不认为它是美德,可也不以它为恶行。倘若再深究一步,这中间恐怕有极大的隐衷也说不定。见人不说真心话,只是“哈哈,你长胖了!”或是“啊,今天天气……”恐怕大家都不愿意,甚至觉得很苦;但为了安安稳稳过日子,少开罪一些人,也就只好把话留在枕边说。实在要发脾气时,就把门关起来,在家人面前逞威风,及至客人来了,仍得马上扮个笑脸相迎。这样过日子,实在是很苦的。在新社会,它的境遇就大不同了。倘若某人被认为老于世故,恐怕他就没有几个知己了。然而也奇怪,尽管大家不高兴它,它却一直传了下来。举例说,“祸从口入”以及由此引出的另一格言:“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世故得很够斤两的。但我们对它口诛笔伐了那么多年,结果呢?它好象还没有被伐倒。
从理论上说,世故这东西,在新社会是不应有、不必有的,即使因为它历史悠久,不会一下子寿终正寝,也应该渐次衰败下去才是。但事实上它却正如大家所见,未肯寿终。积多年之经验,看来一味地对它声讨问罪,是无济于事的,得实行治本的方针。
碰过钉子,有点伤痕在的老实人大抵晓得,世上的事,复杂得很,理应如此者,在实际上却往往如彼。比方说,一方面信誓旦旦地宣布:言者无罪;另一方面却是言者加罪,在此矛盾之下,要安安稳稳过日子,自然是不言为上策。由此看来,要使风俗淳,须得让大家少见一点“如此”和“如彼”的矛盾。
再者,凡有话要说的,终极的目的,并不在图个无罪。他们之所以言,是希望有人闻,闻了有所取,有所戒,堂皇点说,是于革命事业有益。所以,要真正让大家有话乐于说,言者无罪固属重要,闻者足戒也是少不得的。“四人帮”垮台以来,言者加罪的例,大大的少了,这给大家带来了希望和光明;遗憾的是,言而不闻,闻而不戒的人仍不在少数。世风不改,要清除世故,难矣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