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阅读
  • 0回复

为了增产粮食——福建农业科学家刘中柱和“球肥深施”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8-29
第2版()
专栏:

为了增产粮食
——福建农业科学家刘中柱和“球肥深施”法
去年九月,在菲律宾举行的国际“氮与水稻”学术讨论会上,中国专家刘中柱的报告吸引了来自二十三个国家的九十多位科学家。他的报告刚结束,人们纷纷上前向他表示祝贺,对他在报告中介绍的提高化肥利用率有显著增产效果的施肥新技术——“球肥深施”的科研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国际肥料发展中心副主任斯登戈博士说:“我们正在对化肥造粒与深施技术进行研究,想不到你们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进展。”最近,斯登戈还给刘中柱写信说,他在国际水稻研究所看到福建农科院送给该所的球肥机和深施机很感兴趣,认为这个技术有可能在国际著名产稻国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得到应用。
这位深受欢迎的中国专家刘中柱,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所长。他之所以在科研中取得这样的进展,是因为他有着对科学的献身精神和惊人的毅力。他今年已经四十九岁了,还在农学院当学生和研究生的时候,就立志要为加快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可是,在林彪、
“四人帮”摧残科学、毁灭人才的那些岁月,他被批判审查了好几年,直到一九七○年夏天,才被宣布“解放”。那时农科院撤销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无影无踪了,连自己的书籍和资料也下落不明。怎么办?他坚信生产需要科学技术,群众需要科学工作者。于是,他来到了位于福州远郊的岭头公社贵洋大队吾洋生产队,决心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农村。
刘中柱到了这里,白天,他同社员一起,顶着烈日,在稻田里除草、治虫。晚上,他不顾疲劳,向社员传播科学种田的知识。他在劳动中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同时帮助生产队落实科学种田的措施,解决生产中的一些问题。这年晚季,他和一位农民技术员在一丘串灌田里做了一个水稻不同密度和肥料关系的对比试验。结果发现,即使一亩田追下二十多斤尿素,一个多月后,稻株照样封不了行,禾苗依旧又黄又瘦。这说明,山区串灌田,化肥随水流失相当严重,化肥利用率不高。
如何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呢?刘中柱记得以前读过的一些文章里,提到别的国家正在研究扩大化肥肥效的问题;他又想起福建山区有些地方插秧时,把秧根粘上草木灰猪牛粪等以增加肥效。看来,要做到科学用肥,改化肥表施为深施是一条路子。
要闯出这条路子对刘中柱来说并不容易。他原是从事生理生化基础科学研究的,对土壤肥料这门学问还不够熟悉。而要解决提高化肥利用率的问题,必须掌握这门学问。刘中柱靠坚强的毅力,迎难而进;研究资料,勤做实验,取得了化肥深施的许多科学数据。接着又研究出把化肥做成球粒,施到二寸左右深度的土壤中去的“球肥深施”法。这种施肥方法可以防止肥料挥发流失,能把化肥集中施在根系吸肥最有利的部位,扩大作物吸收范围。这样可提高化肥利用率百分之二十至三十,提高作物产量百分之十至十五。
在试验推广球肥深施的地方,他听到社员群众反映说:“球肥深施好是好,就是太费工,种田人又多了一次弯腰。”这说明,要把球肥深施真正应用于生产,靠笨重的手工造粒与深施是不行的,必须解决机械造粒和机械深施的问题。省农科站土肥组对要不要搞造粒机械、深施机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有的认为机械这玩意我们不懂,怕吃力不讨好。刘中柱说:“我们搞农业科学研究,要为生产服务,不攻下机械造粒这道关,球肥深施就难以推广。我们对机械虽然是外行,可以向内行请教呀!”他终于说服了大家,把研制球肥造粒机与深施机作为全组的主攻课题。
他们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地研制出球肥造粒机。试验结果,这种机具比手工造粒提高工效上百倍。经过几年来的不断试用改进,现在已经定型成批生产。目前,福建省已拥有球肥造粒机、深施机六千多台,还为全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提供了四百多台样机和八百多份图纸。刘中柱和他领导的土肥所为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化肥深施作出了贡献。现在他们正在进行多元素复合球肥造型和深施的研究。荣誉不负攻关人。去年,球肥深施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荣获了成果奖。国际水稻研究所现在已开始仿制试用这两种机具。
目前,刘中柱和土肥所的同志们,正在向土肥研究领域的另一座高峰——“周年养萍”挺进。刘中柱说:“球肥深施是节流,周年养萍(即在同一块稻田里将红萍与水稻进行较长时间套养)是开源;解决好肥料的开源和节流问题,是四个现代化对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我们土肥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报记者 肖辉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