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松江打破农业徘徊局面大幅度增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8-30
第2版()
专栏:来自农村的喜讯

因地制宜地调整耕作制度和作物茬口
松江打破农业徘徊局面大幅度增产
全县去年粮食亩产超过一千六百斤,今年夏粮总产比去年增长三成以上,成为上海郊区十个县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一个县
新华社上海电 上海市松江县因地制宜地采用两熟制和三熟制两种耕作制度,打破了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去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超过了一千六百斤,农业成本比上一年下降了百分之八点四;今年夏粮总产又比去年增长三成以上,成为郊区十个县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一个县。
松江县从一九五六年起,逐步推广“麦、稻、稻”一年三熟制,到一九七三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上升到一千三百多斤。但是以后就停步不前。粉碎“四人帮”后,县委深入社、队进行调查,并多次召集农业技术人员座谈,发现粮食生产上不去的原因之一,是领导上不从实际出发,强求推行三熟制。三熟制虽然在一定时间内能增加粮食产量,但也有许多内在矛盾,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时候也会减产。这就是:一、农活集中,工作量大,劳力安排不开,每熟作物都有一些地块因为播种、移栽赶不上季节而造成低产;二、季节紧张,每熟作物只能多种成熟较早的低产品种;三、由于复种面积扩大,绿肥作物播种面积缩小,有机质肥料相应减少,加上土地浸水时间长,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差,肥力下降。此外,由于化肥、农药、耗电量、用工量增加,农本急剧上升。
为了取得符合自然规律的农业生产方案,一九七七年县委选择生产条件不同的十二个生产队,就“麦、稻、稻”三熟制、“稻、麦”两熟制和“绿肥、双季稻”等三种耕作制,分别用不同比例进行试验。在这个基础上,从去年开始,采取三项措施调整了耕作制度和作物茬口。一是在地多劳动力少的社、队扩大种植单季杂交水稻面积;二是适当压缩三熟制早稻,增加产量较高的中、晚熟品种比例;三是利用棉花调茬播种绿肥作物,增加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实践证明,压缩三熟制面积,扩大两熟制面积,符合松江县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因而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原来全县农业生产水平最高的新桥公社,去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一千八百十三斤,比历史最高产量增加一百七十四斤;今年夏粮总产又比去年增长三成以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