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阅读
  • 0回复

大力宣传因地制宜的思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9-02
第3版()
专栏:

大力宣传因地制宜的思想
刘振邦同志《改变传统的农业观念 走以畜牧业为主的发展道路》一文,我连读了两遍,觉得文中讲的发展农业的思想,在我们这个地区很可行。
我们公社地处北京郊区延庆县,十一个大队,三十个生产队都围在八达岭四周,自然条件差,风大雨少多干旱。在农业生产上,北京郊区二百六十多个人民公社,我们是倒数第二名。
为什么长期变化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搞农业看成只是搞粮食。为了多打粮食,从一九七五年开始,我们搞了三年水利工程建设,共花国家和集体投资五十万元。平整土地又花了八十多万元,合计每亩水浇地投资八百多元。这笔帐说明,生产粮食的代价是很高的。然而我们一些领导同志,一直不认识这个问题,不顾条件,还是一股劲蛮干。一九七八年五月,县委组织我们去山东省泰安地区参观农田基本建设。参观的人还没回来,市农机局和县委领导就来到我们公社,说今冬明春县委要组织几个公社,集中人力在你们公社会战,要搞出个高标准、有国际水平的“大寨田”。上级领导还说:距八达岭近的两个村子,要把旧房拆掉,盖两层崭新的简易楼,搞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忙了两个多月,花了很高的代价,才造出样板试工田。后来上面又说:国家资金不足,还是你们自己搞吧!结果白忙了一阵,偃旗息鼓。
其实,我们西拨子公社如果不单打一地抓粮食,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林业,比现在要好得多。全公社有九十多平方公里面积的山场,很适合发展畜牧业,养牛、养羊都成。发展林业的条件也很好,这不仅能增加公社的收入,还有利于美化北京的环境。这些道理说起来好懂,但做起来问题就多了,阻力很大。党一再强调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但是我们总觉得婆婆很多,特别是上边的婆婆更不好应付。最近,又召开了农田基本建设会,到底怎样改变公社的面貌,我们还得听上级的。
北京市延庆县西拨子公社党委副书记
王贵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