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登上苗山唱苗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9-12
第6版()
专栏:战地

登上苗山唱苗乡
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 龙岳洲〔苗族〕
我登上巍峨挺拔的苗山,眺望我们可爱的苗乡,只见田野浮金,河渠流银,山坡滴翠,公路飞霞……啊,我怎能不唱出衷心的赞歌!
金秋的苗乡,山上山下,绿树荫浓,硕果满枝。
你看,这是新引进的无核蜜桔与本地驰名中外的金钱桔,那挂在枝上的红玛瑙一般的果实,真是玲珑剔透!这是过去历代皇帝指名要的苗山的白糖梨、黄皮香梨和引进来的安徽有名的砀山梨,它们丰满肥大的果实,散发着诱人的甜香。这是结满了珍珠粒一样茶子的茶林,它们呈现出一片浓绿,绿得简直令人心醉……然而使人更加珍爱的却是那填平山谷、盖满山坡的油桐,它们的枝丫上挂满碧玉般的果球,微风吹过,果球便顽皮地互相碰撞着,嬉闹着。
油桐是苗山的骄傲啊!
苗家没有忘记苗山的桐林是咋个发展起来的。在农业合作化时,我们苗乡的桐子只稀稀拉拉几小片。那年,我们苗乡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带头人代表苗家上了北京。敬爱的周总理接见了他,亲切地询问苗乡油桐的产量,提出了发展油桐的要求,指出“家有千棵桐,子孙不受穷”。我们的代表双手捧着总理奖给的“发展油桐,造福人民”的锦旗回来,就带领苗乡人民,开垦荒山,营造桐林。在那些艰苦创业的日子里,苗家人民牢记总理的教导,风吹不散,雨打不停。就是在“四人帮”恶毒狂吠“发展桐子是只抓钱,不抓线”的鼓噪声中,苗家人民也没有忘记总理的教导,仍然造林不息。
苗乡的油桐树越来越多。桐花开满山,桐子结满林,桐油流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从此,天南海北都知道了过去“人无三分银”的苗乡,已变成了油桐之乡,富裕之乡了!
山塘水库好似一面面明镜,使古老的苗山第一次照见自己恢复了青春的容貌。白天,明净的湖水从新渠里一路欢歌,滋润着苗寨山乡的坝坝新土,层层梯田;夜晚,湖水使马达轰鸣,给千家万户带来光明……
此时,我站在一湖碧水的坝顶上,望着那映着满天云霞的高山平湖,仿佛看到了当年贺老总站在对面山头上挥手的雄姿。他正指挥着英雄的红军健儿,把白匪军围歼在这水库的库址上。战斗结束时,贺老总捧起苦涩的泥水,若有所思地环顾干渴得树不生、草不长的群峰,对参战的苗家游击队员们说:将来,革命胜利了,要在这里修建一座大水库。
贺老总想得多宽,看得多远啊!
解放后,苗家人民没有辜负贺老总的殷切期望。为了实现苗乡水利化,苗家人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顶风冒雪,开山取石,拦河筑库。经过几年的努力,就在将军当年战斗过的战场上,修起了这座能灌溉数万亩田的高山平湖,使世世代代水贵如油的苗山,变得水渠穿梭绕山头,银水滚滚遍地流。一位年过七旬的苗族老人常常自豪地对来访的人们说:“我们这过去干死蛤蟆渴死牛的苗乡,现在就是干死老龙王,也照样夺丰收!”这话似乎夸张了一点,但却反映了苗山的变化!
苗山上的公路盘山绕岭、千回百转,象漫天飘舞的彩带。可是,你可知道苗乡昨天的路是什么样子吗?老人们说,过去一年三百六十天,只见官府天天催交修路费,不见修出一条三寸宽的路来。“鬼门关”、“留骨涧”、“独木桥”、“猴莫攀”就是昨天苗乡的路。其实这些咋称得上是路?有的是一根枯藤垂挂于百丈绝壁之巅,有的是一根朽木横架于千尺深涧之上。在这些“路”上,穷人们背盐上山,背粮下川;在这些“路”上,凝满了汗水血痕,留下了千古愁恨!
四十多年前,毛主席、朱总司令率领的红军走过苗山。那头戴五星八角帽、身背大刀、脚穿草鞋的队伍,给苗山指出了一条前进的路。解放后,毛主席关心苗山的人民,派来了筑路大军,安营扎寨在深山峡谷。随着开山炮的巨响,人们看到,在猴子难于回身的山崖间,铺出了坚实的路基,在千尺深谷间,飞起了美丽的彩虹。
啊!路,洒满阳光的路,苗家人民的幸福路!一车车生产工具、日用百货运进来,一车车山区特产运出去。一车车运进山的是党的温暖,一车车运出川的是人民对党的热爱……
此时,我站在烟尘滚滚的大道上,回头望,看到了三十年来,苗家人民跟着党披荆斩棘,大步前进的雄姿;向前看,看见了苗家人民迈步新长征的身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