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加勒比海的一团疑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9-16
第6版()
专栏:国际随笔

加勒比海的一团疑云
司马达
隐藏在古巴国土上已达数年之久的一旅苏联军队,最近忽然被美国情报机构侦察出来,把秘密公诸于众了。
这一重要的发现,象一枚强力的炸弹,投进了本来就不平静的美国政界和美苏关系的漩涡之中,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卡特总统指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件”,美国对“这种现状是不能接受的”。美国国务卿万斯也声明说:这是影响美苏关系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华盛顿必须弄清楚苏军驻在古巴的“目的和意图”。
尽管美国当局认为,古巴的苏联驻军并非“战斗部队”,也“没有进攻美国的武器”,可是,在西半球的土地上,特别是在美国的大门口第一次出现一支为数两三千人的苏联军队,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都是非同小可的事情。这种事态,不能不引起美国朝野人士一连串的怀疑和问题:
美国情报机构多年来一直在对古巴进行侦察,为什么直到今天才发现这支部队?它的情报能力靠得住吗?
这件意外之事,对于美苏关系,特别是对于即将提交美国参议院审批的美苏限制战略武器条约,会产生什么影响?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对此会采取什么对策,那曾经轰动一时的一九六二年古巴导弹危机会不会重演呢?
关于苏联部队驻在古巴的意图,有着各种各样的猜测:有的认为,这支部队是用来“顶替”古巴军队的,好让后者腾出人来派到非洲、中近东去充当打手;
或者,这是为了通过与古巴军队的联合演习,来提高后者的素质;
也许,莫斯科准备要向动乱的中美洲地区作进一步的军事渗透;
更有甚者,克里姆林宫出此一招,是想摸一摸白宫的底:我把军队派到你的眉梢下来了,看你怎么办?
不管用意何在,情况怎样,反正有一点是肯定的: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世人又一次清楚地看到,莫斯科对华盛顿的手法是:“明修栈道”搞缓和,“暗渡陈仓”来扩张。虽然未必意在进攻,却何妨以此当作一笔筹码,起个讨价还价的作用。难怪共和党参议员贝克要说:“我认为俄国人是在蔑视我们(美国)”,苏联驻军古巴是“考验卡特政府的一系列挑衅之一”。
华盛顿除了感到受骗和盛怒之外,会出以何策呢?据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白宫举行了历时九十分钟的讨论之后,已“就在苏联驻军状况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什么行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还有消息说,美国国务院的负责人已经暗示,只要苏联取消那支部队的“作战性能”,或者至少对其驻军目的“作一些说明”,它们驻在古巴就“成为可以接受的事”了。打个比方来说,这好象是在家门口发现一个持刀的人,不是要他首先扔掉行凶的刀子,而是只要他承认这把刀子并非用来对付房主就行了。
要是把今天的事情拿来同一九六二年的加勒比危机相比,人们将会发现,对于苏联部队来说,这是一场来而复去,去而复来的把戏。
当年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发现苏联导弹部队运进古巴之后,就坚决要求赫鲁晓夫停止“轻率的和挑衅性的威胁”。他断然下令美国海军在加勒比海面采取“隔离”措施,登上苏联船只进行检查,迫使克里姆林宫知难而退,从古巴撤出了导弹部队。本来气壮如牛的赫鲁晓夫,在美国压力下变得胆小如鼠,最后慌张得来不及盖上苏联的官印,就急急忙忙派人把同意撤兵的亲笔信,送到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去向华盛顿求饶。用当时美国国务卿腊斯克的话来说,美苏两家在加勒比事件中的对抗,好比两个人“眼珠对着眼珠”看谁先眨眼,而结果是美国“对面那个家伙”先眨了眼,认输了。
现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博士,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一本题为《下阶段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外交论文集里,对于十多年前的加勒比危机,也曾作过一番深入的回顾与分析。他认为:“当时美国战略力量方面的优势并非决定性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常规力量方面的优势,再加上美国同莫斯科办交涉时坚定态度和外交手腕的结合。”布热津斯基当时还预计到,将来“如果美国优柔寡断”的话,苏联就会“情不自禁地利用它的实力,先是在其毗邻地区伸手,然后向更远的地区伸手。”
现在如何呢?不幸而言中!
华盛顿的这个对手,不但把手伸到了非洲之角、红海、波斯湾、印度洋,而且相隔万里之遥,一直伸到离美国近在咫尺的地方来了。看来,苏联部队之所以敢于去而复来,也许是莫斯科已料到了今天的白宫不再象当年那么强硬了。这一回,既然华盛顿事先就打了无意迫使苏军撤出古巴的招呼,莫斯科也就用不着为那两三千人部队的去处担忧。他们有的是时间来草拟一份从容答复白宫的公函,既毋须害怕着急得连官印也来不及盖,更用不着象上回那样先眨眼了。这也许就是人们透过加勒比海这团疑云,看到的最意味深长的变化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