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博爱黄岭村的“劳力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5-28
第2版()
专栏:平原通讯

  博爱黄岭村的“劳力社”
杜绪文·靳承斌·郭长茂
黄岭村,是博爱城北山地一个贫瘠的小村,距城十五里。全村现有一百五十户人家(战前二百零一户,在日伪、国民党残酷压榨下,加上一九四二、四三年的灾荒,先后死绝了三十八户,外逃二十九户,解放后至今陆续回来十六户),五百零六口人。土地七百五十八亩二分,平均每人仅有一亩半左右。此外,有煤窑、磺窑各两个。群众生活资料的来源,三分之二以上仰仗着煤、磺业生产的所得。共产党的工作基础比较好,有党员五十三人(男四十一,女十二)。自一九四六年冬开始,中共支部即领导全村群众,组织起“劳力社”,大量开煤炼磺,三年来,克服了各种困难,有了很大的成绩。群众生活已摆脱了过去多年来的贫困处境,开始过好的生活。现在,全村比三年前增加了二百七十一只羊,八十二头牲口(原只十六头),其中骡子三十二头;盖新房三十二间,新置与修理农具四百零九件,筑石洞五条。过去群众光吃玉茭面糊糊,现在每天都可吃到一顿面条。
“劳力社”的组织与发展
一九四六年冬季,蒋匪盘据着县城,不时到四乡窜扰。黄岭村群众一方面积极参加战争勤务,支援军队消灭敌人;一方面加强站岗放哨,以保卫煤窑磺和窑的生产。但是参战群众家庭的生产、生活问题,成了当时亟待解决的一大困难。为了解决生产与参战的矛盾,领导机关曾号召开展互助运动,经过党的支部研究后,决定成立劳力社。
开始成立时,将全村一百一十个男劳动力都这样组织起来:十个民兵,专门站岗放哨;二十个人专门负责参加战争勤务;七十个人下窑、烧窑;十个人赶牲口搞运输。每个全劳动力定为十分,为了照顾参战群众,给他们订成十二分。负责下窑、烧窑和运输的八十个人的生产所得,按一百一十个人的劳力分数均分。这对当时的生产与支援前线任务,起了很大的保证作用。
这样维持了半年光景,至一九四七年麦收时节,因为参加战争勤务不是经常的事情,负责战勤的人,不论出差与否,每天都按十二分劳力计算,分得八十人的生产利润,搞生产的群众感到吃亏,纷纷退出,劳力社就这样散伙了,煤窑、磺窑也就因此而全部停业。
当时群众主张把劳力社所购置的什物全部分了,不打算再干。支部就用煤、磺窑的利益向群众解释,并说明将来还应该恢复,于是就将所有家具全部保留下来了。
一九四七年冬天,上级号召生产节约,准备渡荒,每人每天节省二两米。支部讨论了这一工作,进行了详细研究与具体计算:如果把两个窑再恢复起来,每天可赚米二十石,全村男女老少每人每天平均可收入五斤多米。用这样具体的数字,启发了群众的生产热情。于是,停顿半年的劳力社,才又复活起来。
劳力社再度成立后,首先检讨了前次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订分不公,不合乎劳动互助等价交换的原则。于是,经过民主讨论,重新订立了新的制度与分红办法。将所有参加劳力社的人,按其劳动力强度分成五分、六分、八分、十分四等;战争勤务支差轮流服务,一律按十分计算。干部开会时,吃公家的粮食订为五分,吃自己时则为八分。生产出来的煤和磺,归劳力社所有,统一推销,按劳力分数分红。民主选举了管理人员,选出经理一人,会计二人;每窑窑头一人,组长二人,也都由各窑工人(社员)民主选举产生。规定五天一次组长、窑头会议,发现问题,即时进行研究解决。一月公布一次账目,一切经济公开。以上的制度与分红办法的订立与坚持,是劳力社能够坚持三年,而且至今仍在向前发展、扩大的中心关键。
新的制度,的确比前次是公平的多了。但复工初期,群众生产劲头仍不够高,一个磺窑一天只能产磺一百斤左右(当时一斤磺可折米十斤)。支部又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奖励制度,不论出力大小,生产多少,每人都是按规定分数得到应得的一份,没有人出大力气干。于是就和大家商量,规定奖励办法。决定超过任务时,抽出增加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作为奖励。这个办法实行后,硫磺产量大为提高,由每天一百斤骤增至一百六十斤。
磺窑工人因增产而得到了奖金,煤窑工人则因要求过高、煤的销路不畅和煤价低廉而很难得到奖励,纷纷要求到磺窑作工,否则就不干了。经大家讨论后,将所有超过计划而得到的奖金,全部统一分配。这样一来,实际上等于把奖励制度又取消了。
平分奖金的办法实行了三、四个月,大家又觉得不解决问题,乃决定干脆取消,重新规定新办法:四月一评奖,到期选举模范,除精神上的表扬外,并给以物质奖励。模范标准是:努力劳动,不怕吃苦,服从领导,推动带领别人生产等。这样,在群众中掀起了争取模范的热潮,不少的人,为了争取做模范,曾蹲到冷水里开矿,生产劲头有很大提高。党员在支部直接领导下,在生产中更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推动了群众。在去年年底评奖中,共选出模范六十三人,其中党员二十四人,都分别发给了奖品。这一奖励办法,直到现在还实行着。同时,给劳动不好的分子以适当的批评,也同样对生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经过适当的批评,不仅改造了生产不积极者本人,同时也教育了群众,使大家觉悟到不好好生产是一种耻辱。检讨、表扬、批评,已成了全体工人的一个生活内容,而劳力社本身,也正是在这样不断检讨、不断表扬和批评中逐步前进着与巩固起来的。
劳力社的不断改进与发展,现在已超出了单纯劳动的范围,实际上已成了生产供销社。生产出来的煤和磺,统由劳力社推销,社里又与县联社订立了合同,克服了销路困难,也避免了一些私商不正当的中间剥削。同时,为了供应群众需要,减少群众亲自赶集上店的麻烦和消费,便在煤和磺售出后,买回大批的日用必需品,如油、盐、布之类,统一配售给群众。去年春天,买回了五百匹布,全村群众换上了新单衣。过年时又买回大批的肉、粉条、菜等,便利了群众过年的需用。目前正计划买一批布来,解决今年的单衣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劳力社扶助下,解决了不少群众的修房、盖屋、买牲口、修农具等的困难。如有人要买牲口,劳力社先代拿出钱来,然后由买牲口户用工还账。劳力社的铁匠,统一给群众修理农具,既省钱、又便利。群众想盖房子、修茅房,但缺少砖瓦,劳力社就请了技师,来本村烧砖烧瓦。
劳力社解决了群众的切身问题,给了群众以具体利益,因而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拥护,在群众中的威信也空前提高。
对于烈军干属的生活困难,劳力社均给予特别照顾。硫磺产量多的时候,敲磺子(将大块矿石敲碎)的所得,足以维持他(她)们的生活。而在硫磺出产减少时,敲磺子的工作,烈军干属给以优先权;孤寡、小孩等则轮流敲子,隔一天一次。并组织他(她)们在用过的磺碴堆里拣拾磺子,每天也差不多赚到三斤粮食。
黄岭村的“劳力社”,是从摸索中逐步地健全与壮大起来,经过了不少曲折,克服了重重困难,已经发展成为与全村群众生活不可分离的群众性互助组织。三年来,新开了煤、磺窑各一座,炼磺炉由十几台增至二十五台,比原来都增加了一倍。工人(社员)由原来的一百零几个人,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八十二人;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甚至有的孤寡老太太、小孩子也参加了敲磺子的劳动。村中两个铁匠,参加进来给社里修理工具和给群众修理农具。同时,它的影响已超过了村的界限,二十几个外村群众,也来参加下窑开矿生产,他们的工资,也和本村一样,按劳力强度定分分红。
煤矿产量,已较前大为增加。现在,每天平均出磺五百多斤,每斤折米三斤,共一千五百斤;产煤一万三千斤,折米一千六百斤。共可收入米三千一百斤左右。除去开支,每人每天平均净入三斤多米。随着劳力社的发展,全村群众的生活,也得到了空前的改善。
“有了共产党,啥困难也能解决!”
劳力社的发展、壮大和以上许多成绩的由来,是与共产党的领导和党员在生产中的模范作用分不开的。劳力社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也日益提高,党与群众的关系,也日益密切。由群众民主选出来的劳力社领导与管理人员中,可以明显看出群众对党的拥护。劳力社的经理和两个会计都是党员;四个窑头中三个是党员;八个组长,党员占了六个;去年年底选出的模范中,有党员二十四人,将近全体党员的一半。支部书记以前在工作作风上有些命令主义、态度生硬的缺点,但由于勇于自我批评,接受群众意见,改正错误,也博得了群众的拥护,能够被群众选为劳力社的经理,就是很好的证明。群众反映:“共产党领导成立劳力社,啥困难也能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