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西德城市建设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9-18
第6版()
专栏:

西德城市建设印象
于龙 陈留
前不久,我们访问了西德首都波恩以及科隆、汉堡、法兰克福等城市。这是我们应邀到西德了解城市建设和合作运动而进行的一次专题采访旅行。
在西德,每一个城市的面积都不大,人口也不多,首都波恩才三十万人,工业交通集中的汉堡也只有一百七十万人。中小城镇则星罗棋布,同时还有许多新的居民区。城市建设中的现代化的设备和管理方法,给人以突出的印象。
一到法兰克福机场大楼,现代化的情景立刻呈现在我们眼前。人们沿着自动扶梯上上下下;一眼望不到头的几十个出入口,通往世界各国和西德各地。每个出入口只有一个人操纵一部电子计算机在工作,检票计票、分路自动传送行李、遇到疑难问题需要寻求解答,都靠电子计算机迅速地得到解决。这个机场每天虽有四万多旅客,平均每两三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落,但现代化设备却使繁忙的工作进行得从容不迫。在汉堡港,我们看到码头装卸货物由电子计算机控制,实现了自动化和机械化。粮食、煤炭、石油、机械、茶叶、咖啡、香蕉等等货物的专用仓库林立。汉堡港每年有一万八千艘船只来往,吞吐量达五千万吨,几十个大小码头的现代化设施,使船只一到即可装卸,没有船等泊位,货物积压的现象。
在波恩,除了商业集中区外,人行道上的行人很少。小汽车川流不息,交通指挥完全靠自动控制设备,秩序井然。有人向我们介绍说,西德城市里小汽车太多,已到了饱和状态,交通有时也出现阻塞。加上西方石油紧张,政府虽在提倡多坐公共汽车和电车,但是效果不大,这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
在我们参观的城市中,房屋并不都是高层建筑。商店三至五层的最多,居民住宅是按居民需要和爱好,经过设计、建筑部门和居民商量后建设的。我们在汉堡一个新居民区看到,房屋有高有低,形式多种多样,附近有商店、医院、学校,交通方便,树木、草地很多,空气新鲜。在法兰克福附近一个小镇上,我们访问一个退休工人的家庭,他们一家三口住着一座二层楼房,有一个种满花草树木和水果的小院。
西德在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视保持民族传统,把现代化和民族形式结合起来。
我们在西德每到一个城市,都看到一些具有不同建筑风格的古老建筑,同现代化大楼并存。欧洲北部最大的科隆大教堂,是一座哥特式的教堂,双尖顶高一百五十七米,里面的建筑和雕刻以及洛赫纳的绘画,都很著名。据介绍,这座教堂在一二四八年开始建造,经过五百多年才建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破坏,到一九五六才修复开放。波恩的贝多芬故居和法兰克福的哥德故居,室内陈设都保持原物、原样,德国人民把他们当作是民族的骄傲,对他们用过的古乐器和日常用具,都精心保护,长年展览。
在西德,凡是有文物价值的房屋和其他建筑,甚至一段古代的街道,一间有特殊意义的民房,都要设法保存下来,以供人们参观欣赏。在吕贝克,有一座倾斜的古城门楼,建筑上别有特色。据说,在十八世纪它已出现倾斜,有人主张拆除,有人主张保留。当时的市议会投票表决,终于以一票之多把它保留了下来。现在不但建筑本身成了供人参观的古迹,而且传为爱护古迹的佳话。
在现代化的城市里,有这样浓厚的民族色彩,使本国人民更多地了解过去,同时也吸引了大批游客。
在汉堡市议会一九二六年四月十四日的开会记录中,记载当时工人们“七个人共住两间房子,共用一个厨房”的情况,并说当时“一般平均都要五、六个人住在一个很狭窄的套间”,“全市缺少三万二千套住房”。这是德国工业发展时期,房屋紧张的情况。二次大战中,德国许多城市的房屋遭到严重破坏,汉堡市区建筑被破坏了百分之六十八,汉堡港被破坏百分之八十。
现在经过长期努力,西德的住房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根据统计的数字,到一九七四年,西德全国住房幢(套)数,第一次超过户数。一家三口人一般可住七十到八十平方米。西德朋友说,当然,直到今天,西德住房问题也不能说已经完全解决,还有大约六十万户(全国共二千三百一十万户)居住条件较差,其中主要是人口多、收入低的,老年、残废人的,特别是外籍工人的家庭。另外许多城市里还有一部分新建的住房因造价太高,找不到买主或租户。
据介绍,西德住房建造得快,除了因有现代化的建房技术装备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政府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居民建造住房。一九五○年初,西德议会通过了“社会住房建筑法”,规定在建造供低收入住户住的房屋方面以贷款等方式给予补助。这种住房租金由政府规定,比其他住房的租金低得多。政府还鼓励居民自己储蓄建造住房。在战后建造的住房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得到政府补助的“非营利住房营造企业”建造的。二是西德城市建设有一定部门专管,交通问题由联邦交通部负责,建房问题由城市建设和住宅规划部负责。各城市也有规划建房的主管单位,规划由市议会通过后即坚决执行,任何人都不能违背。另外,联邦议会和地方议会在城市建设和住房建造方面还制订了很多法律。由于有管理城市建设的权威机关和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律,各城市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都能顺利实现。
我们在西德期间,曾几次吃到鲜嫩可口的野鹿肉。西德朋友说,因为城市周围就有森林,人们打猎是常事。在汉堡这样一个大工业城市的郊区,就有一片片森林。我们穿过森林访问了一个住户,他们的后院草地紧靠另一片森林,女主人有趣地讲述野鹿常到草地活动的情况。的确,当我们坐飞机从上空下望,西德许多城市都象在森林包围之中。
据介绍,西德全国有百分之二十九的面积被树木覆盖,城市绿化面积也相当大。科隆总面积四百平方公里,树林、草地、田野、公园即占去二百平方公里。
德国朋友告诉我们,城市内外有这么广阔的绿化面积,并不都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采取措施进行保护的结果。国家制定了各种法律和条例,规定不经政府批准,即使树林是私有的也不准随意砍伐。如有违者,砍了一棵要补栽三棵。盖建房屋也要按规定留出空地种树种草,否则就不批准。法兰克福一个管城市建设的官员说,要不是这些法律规定严格,城市怎能保持这样大的绿化面积?
西德城市对控制污染也很重视,如规定城市中心不建工厂,原有工厂要逐步迁出;设立检查仪器,随时检查空气污染情况;对汽车定期检查,喷出的气体和含铅量超过规定,就不能行驶等等。但是,重视绿化,利用自然条件调节环境,则是保证城市有优美环境的主要措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