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访丹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9-20
第5版()
专栏:

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
——访丹见闻
姚力文 刘须钦
中国新闻代表团访丹期间,丹麦朋友颇有风趣地介绍说:“我们丹麦最大的特点是小。”论面积,只有四万三千多平方公里,论人口,只有五百余万,矿产资源、燃料和工业原材料都很贫乏,确实不能算大。丹麦虽小,却是个工农业发达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为了跟大国竞争,他们强调以产品质量取胜,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狠下功夫。例如,丹麦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一百二十人,比美国还高许多。丹麦的猪肉出口量占世界第一位。目前世界上货船用主机的大约三分之一,是丹麦生产或使用它的专利的船厂制造的。丹麦迪沙公司用它的翻砂新技术为日本、西德、法国、苏联、美国等国装备了三百多家工厂,另一家公司曾为美国第一颗着陆月球的飞船提供了恒温调节设备及其他电子仪器、仪表。类似的例子,丹麦朋友还举出了许多。
“你们取得成功的诀窍是什么?”我们问丹麦朋友。
丹麦工业理事会经理奥弗·蒙克先生作了这样的概括:“丹麦经济的发展依靠三根支柱:科学技术、教育、海上贸易。”
海上贸易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丹麦地处海上要冲,由日德兰半岛和四百多个岛屿组成,没有一个丹麦人与海的距离能超过三十公里。加上工业原材料几乎全靠进口、工业品的三分之一和农产品的三分之二供出口。丹麦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贸易和国际经济状况的好坏,这是容易理解的。访问中,我们着重了解了丹麦是怎样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这两根支柱发展经济的。但时间短促,浮光掠影,只能算作一点见闻。
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丹麦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丹麦每年用于科研方面的经费达二十亿克朗(约合人民币六亿元)。其中一半拨给各大学和科研中心,从事基础理论和重大应用课题的研究。丹麦科技界和高教界认为,基础研究“必须扎实、井井有条”。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独创,也才能更好地吸收国际上的科技成果。正因为重视基础研究,丹麦科学家在天文学、核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贡献。同时,丹麦很重视用科学技术解决生产中的重大问题。为了加速工业本身的技术改造,丹麦工业企业从六十年代开始,以购买专利的形式,大批引进新技术,并结合本身情况创制自己的先进技术。他们很重视新产品试制和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为此付出很大的财力和人力。有许多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占到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一个新产品投入生产,另一个新的设计又已开始。丹麦企业界人士曾夸耀地说过:新的设计完成了,一个星期,一个新产品即可在市场上出现。这也许有点言过其实。但是,他们确是敏锐地注视着国内外市场的新动向、新情况,努力去适应新情况,争夺新的市场,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地盘。例如,一九七三年,国际上出现能源危机,B&W船厂迅速调集了一百五十名工程师,花费四千万克朗,经过三年努力,研制成功一种新型节约能源的船用主机。一艘二十万吨级油轮使用这种主机,一年可以节约燃料费用三百二十万克朗。这一成果引起国际上广泛重视,招来了不少定货。
丹麦工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每个企业都办研究所显然不可能。丹麦工业理事会早在一九一○年就建立了两个技术研究所,目前,每个所各自集中有一千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另外,全国还有各种专业性研究所四五十个。各企业随时可以向这些研究所请求帮助,提出问题,或索取文献资料。仅“丹麦技术研究所”一家,去年就答复各中小企业提出的十万个技术问题,并实地帮助解决了近万个较大的技术难题。这个所还为各企业举办了五百次不同类型的训练班,培训过一万三千名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自然,各企业要付给研究所相应的报酬。在各科研机构的帮助下,许多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一直处于先进地位,再加上高度的专业化,这就在国际市场上大大增强了他们的竞争能力。畜牧业方面,丹麦建立了种畜、生物、奶制品、病害防治、畜舍建筑等各种技术研究所,几乎包括了生产的所有环节,这就把畜牧业的发展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之上。为了选出一头良种牛,丹麦科研人员要用电子计算机查种牛的三代,观察几年,逐代进行个体测定,并建立严格的档案材料。由于严格挑选和精心培育,丹麦的三种奶牛中有两种,每头年产奶量在五千公斤以上。被称为“丹麦国宝”、并闻名世界的兰德瑞斯猪,就是经过科研人员和农民近六十年的努力,从一种野生猪培育出来的。
为了不断增强丹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丹麦的科研项目往往以赶超世界上最强者为目标。我们参观过贝格索父子有色金属公司的炼铅厂。这个厂规模不大,但工艺先进。它回收汽车的废电瓶,整个投入炉中,就可炼出优质铅,而且没有烟尘,不污染环境。老贝格索是研究有色金属的科学家,曾有过不小作为。小贝格索继承父业,使这个厂的技术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小贝格索用手指着摆放在桌上的衔着牛头的铜狮子,给我们讲解说:“这是我们厂的标志,我们是一匹狮子,吞吃着对手那头牛,只剩下一只头了。现在世界上能和我们竞争的只有一家了。”话语不多,雄心勃勃,溢于言表。
遍布城乡的技术顾问网和服务站
为使科学技术更快地见效于生产,为了在科研机构和生产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丹麦在城镇和农村各地普遍建立了技术服务站和农业咨询机构。仅农牧业方面的技术顾问就有近千人。他们大都是高等学校毕业,并有几年或十几年实践经验的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负责向农民传授先进技术,提供计划和管理方面的指导;同时,记录并整理各种技术资料,供研究单位使用。在远离丹麦本土的博恩霍尔姆岛上,参观汉森先生的农场时,我们同养猪顾问米克尔森先生相遇。他介绍说,博岛有五万人,农业方面的顾问共有八名,分管统计、家禽、养牛、养猪、机耕、建筑、青年问题等方面,他是专管养猪的顾问。作为农民协会的雇员,每季度内,他必须到全岛每个农场,至少去一次,此外,不管哪个农场有了问题都是随叫随到。汉森先生赞扬顾问对他的帮助很大。还向我们讲述了农业顾问是怎样指导、协助他提高专业化程度,改进经营管理,从而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收入的。我们问技术顾问米克尔森先生,平时总在各农场转,会不会影响自身的业务学习与提高?他解释说,不会的,除抓紧自学外,每年全国的养猪顾问要集中几次,交流经验,每隔二三年还有出国考察的机会。不这样,那是会落后的。落后了,农民协会不满意,就有被解雇的危险。工业方面效仿农业的做法,也普遍地设立了工业技术顾问,并建立了技术服务站,随时向各企业介绍国内外的科技动向,帮助各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提高人的装备程度
丹麦对一般工人、农民的技术教育也很重视。目前,全国已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学生在九年制学校毕业后,约有四分之一直接升高中,大部分进各类职业学校边学习,边劳动,或谋求直接就业。丹麦共有五所综合性大学和三十多所专科高等学校,每年考生的四分之一可以升大学,成为高级技术人才的后备力量。九年制学校毕业,这只是做一个非熟练工的起码条件,要当一名合格的工人或农民,还要经过一段学习与培训。以宝隆洋行经营的勃鲁姆鲁斯肉类加工厂为例:徒工进厂后,要在不同工种学习、实践三年多,并用八周时间集中学习本工种的理论知识,考核合格后,才能算一名正式工人。如果一个青年想经营农场,九年制毕业后,还要到农技学校学习三个月,之后到两个农场劳动三年(其中有一年参加畜牧业劳动),再到农业管理学校学习九个月。经过这一系列训练,才能取得绿色证书,凭证向国家领取务农低息贷款。为什么要学习这么多呢?丹麦朋友解释说,经营一个现代化的农场,不光要能干各种农活,在文化、科技和管理方面都要有相应的水平。况且经营农业比当工人风险更大,要求就更高一些。
丹麦流行一句话:“想学习,什么时候也不晚。”丹麦为成年人的学习提供了不少方便。全国每年举办各类业余教育班四万多次,参加学习的达五十余万人,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有的已是上了年岁的人;并开办二百四十所业余的人民高等学校,为成年人补习知识。此外,全国有三百多所图书馆,平均每一个丹麦人每年借书二十册次,加上遍布全国的广播电视网,也在向人民进行教育。当然坚持业余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参观时,我们看到尽管丹麦的工农业已实现了机械化,工人、农民的劳动仍然是紧张的。机械化作业要求人们精神高度集中,各方面的消耗是大的。一天紧张的劳动之后再坚持自学,没有吃苦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是不行的。工人如想脱产学习,是可以的,工厂准假,但不发工资,由工会方面给予补贴。学得好的,经过考核,可以被提拔为技术员、工程师。实际上这种机会是稀有的,我们参观过的拥有一千四百人的勃鲁姆鲁斯肉类加工厂,自一九六五年建厂以来,普通工人通过学习提拔为工程师的有五、六人。
在丹麦,用文化、科技知识教育人,被称为提高人的装备程度。一些丹麦朋友说:正是因为我们的人有较高的文化科技水平,这些人不但是熟练的劳动者,又往往是发明创造者。所以,从他们手里出来的产品质量就高,他们的劳动效率也高。当然使整个民族达到这样高的文化科技水平,这是几代人持续不断努力的结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附图片)
这是丹麦近期投入使用的一艘现代化集装箱船。为纪念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此船以安徒生的诞生地“菲英岛”命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