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 落实按劳分配政策 绍兴农村发生可喜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9-21
第2版()
专栏:来自农村的喜讯

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按劳分配政策
绍兴农村发生可喜变化
本报讯 记者刘公武、金嘉声报道:浙江省绍兴县各社、队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继去年全县农业大幅度增产之后,今年春粮又获丰收,总产量比去年增产三成四,亩产比去年增加一百斤以上。油菜籽总产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十八点七,亩产比去年增产二成多。
文化大革命前,绍兴县农村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劳动管理制度,当时叫“三包一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后来,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这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被批判了,劳动管理没了制度,出工一窝蜂,分配一拉平,干多干少一个样,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今年年初,绍兴县委联系本县实际,学习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和两个农业文件,揭露矛盾,认真研究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他们认为,要加快农业发展步伐,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按劳分配政策,解决农村劳动计酬上的平均主义。具体做法是:建立各业责任制。以农业队为基础,平衡各业,实行“五定一奖”(定人员、定任务、定质量、定成本、定报酬以及奖惩)的责任制度;定额计酬,解决各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在分配问题上的平均主义;建立干部岗位责任奖励制,到了年终,根据所在单位的增产幅度,社员收入的高低,进行检查验收,完成主要经济指标的,由上一级发给一定数量的奖金。
建立和健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定额管理和计酬,给绍兴县农村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一、干部、社员拧成了一股绳。过去“哨子不响不出工”,“人头不到齐,锄头不落地”;现在人人早出工,晚收工,抓季节,抢火候,夺高产。管市公社胜利大队第六生产队,从去年冬天到今年二月底,全队只积河泥七十船,责任制建立后,二十天里就积河泥一百三十九船;皇甫公社跃进大队柳编厂,过去每人每天只编三四个筐,现在能编十一二个。科学种田的风气也浓厚了。为了增产增收,许多社队出现了父教子,夫教妻,社员互教互学,社队相互交流经验的生动景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广泛开展,社会风气越来越好。
二、促进了多种经营的发展。许多社队找窍门,挖潜力,扩大经营内容,广开生产门路,大抓经济收入,活跃了农村经济。他们把辅助劳动力组织起来,寸土必争,在田边地角和一切能种植的地方,大种南瓜、毛豆、丝瓜、向日葵等,提高土地利用率;不少社队还因地制宜利用水面,发展养菱生产。加会公社高泽大队一队,社员自筹资金,办起了蘑菇房,半年时间,产值就达三千多元。
三、男女同工同酬,调动了妇女的积极性。生产责任制建立后,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酬,男女同工同酬得到了保证。五星公社大生大队第四生产队,过去男劳力一般都是十五点五分,妇女只有六分,群众把妇女叫作“六分头”。现在搞了定额管理,按件计酬,男女社员翻草子田,一天干六个小时,男的最高得十六点五分,最低的十点五分,女的最高的可得十三点五分,最低的也有八点五分。
四、勤俭办社的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过去经营管理混乱,铺张浪费严重,开支费用大,生产成本高,增产不增收。现在,各社队加强了经济核算,从多方面节约开支,增加收入。许多生产队为降低生产成本,重新修订开支标准,建立农具保管责任制。社员们倍加爱护集体财产和生产工具,坏了的农机具能修的尽量修,不该添置的不添,能少买的决不多买。
五、干部增强了责任心,发挥了主动性。区、社、大队三级干部分工明确,勇挑重担,树立了全局观念。过去,一些大队干部只顾自己所在的队,或只愿到条件好的生产队去领导工作,现在要求到落后队去工作。(附图片)
绍兴县社员群众在运送石料,加固新筑起来的全长二十里的拦海大坝。
新华社记者
刘沃民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