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牙咬舌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9-24
第6版()
专栏:国际札记

“牙咬舌头”
何立
在苏联报刊对伊朗局势的评论中,《消息报》最近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发表了调门截然相反的两篇文章。倘若将它们以人作比,那末,在对待伊朗政府的态度上,前者是横眉怒目,连骂带吼,后者则满脸堆笑,慰勉有加。把这两篇文章加以对照比较,倒是颇为有趣。
《消息报》九月八日发表的该报政治评论员鲍文的评论,题为《手持可兰经和利剑……》,给伊朗描绘了一幅阴惨惨的图景:
经济上,“四分之一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通货膨胀在加剧。生产大减缩。经济上的混乱正在变得更加严重”;
政治上,“临时政府,没有权力和没有掌权意志的政府实际上已经瘫痪”,整个伊朗,“代替希望的是不安和恐慌,是迷茫和失望”,鲍文因此断定,“所有这一切都使伊朗国内局势不稳定,孕育着种种冲突和不测事件”;
对苏伊关系,评论以不满和威胁的口吻写道:“煽动宗教狂热,反共歇斯底里,极力歪曲一个友好国家的政策和意图不会给伊朗人民带来好处。”
几天之后,九月十三日,《消息报》刊登了一篇发自德黑兰的报道。那题目先就不同,叫作《伊朗:复兴的进程》。“复兴”而又“进程”,何等动听。报道的内容也与鲍文的评论判若天壤:
经济上,伊朗目前虽有困难,但那主要是“由于原来的西方伙伴拒绝向伊朗的企业提供原料,……明目张胆的破坏”造成的,而“伊朗新政权为压低日益增长的物价、保证那些由于其雇主逃往西方而失业的人工作而作努力”;
政治上,“伊朗领导人已经根据伊斯兰教教义确定了建立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结构的任务”,并且“在解决重大问题过程中正积累越来越多的经验”;
在谈到苏伊关系时,报道以宽宏和向前看的态度说,“苏联人民理解伊朗革命必须继续克服的困难”,“苏联愿意本着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和互不干涉内政的精神积极地同新伊朗合作”。
对《消息报》这种前后矛盾、牙咬舌头的反常举动,世界舆论自然议论纷纷。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次苏联官员们也参加了进来。他们放风说,鲍文的文章“只代表作者自己的看法,不代表官方政策”。这当然没人相信。因为谁都知道,在舆论严格控制的苏联,对这类严肃而敏感的问题,如果没有最高当局的授意,谁能在堂堂的苏联政府机关报《消息报》上乱发议论?因此,西方分析家断定,“鲍文的指责反映了某些苏联决策人的想法。”
这种论断不无道理。《消息报》对伊朗前倨后恭,骂而后捧,是苏联当局对伊朗所怀的复杂心理的自然流露,也是莫斯科对别国打拉并用、恩威兼施的老手法的运用。
回想八个多月前,在伊朗国王被推翻,国内出现动乱之初,莫斯科是何等兴高采烈,对伊朗赞声不绝。它满以为当年被赫鲁晓夫比喻为“烂熟的苹果”的伊朗,就要掉进苏联的手里,夺取暖洋出海口的梦想也可以实现了。但时移势易,莫斯科发现事情并不象它所想象的那么美妙。不仅伊朗人民对“莫斯科之手”深恶痛绝,伊朗报刊舆论对苏联的侵略扩张活动大加谴责,甚至霍梅尼本人也公开警告苏联不要干涉伊朗的内政。于是,莫斯科恼羞成怒了,开始骂人了,煽动伊朗亲苏势力反对霍梅尼的报道,不时见诸苏联报端。鲍文的评论文章,正是莫斯科这一宣传势头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只不过它是以露骨的语言、直率的方式讲出了苏联领导人憋在肚子里的话。
但鲍文的评论毕竟过于赤裸裸了,莫斯科担心这会激怒伊朗。正在这时,柯西金出访,座机飞经伊朗上空时,打了一封给霍梅尼的电报,“借此机会坚定(!)表示”苏联如何“希望”“发展苏伊关系”。《消息报》也装起笑脸来了。这就是十三日那篇德黑兰报道随之出笼的背景。
《消息报》上演的这出闹剧,再次给人以启示:一切都从实现霸权主义目的出发的苏联,必然要推行极端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不讲信义,出尔反尔。人们有理由怀疑:有一天,莫斯科会不会说鲍文的评论“代表官方政策”,而那篇发自德黑兰的报道“只代表作者自己的看法”?(附图片)
善变气色
江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