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乡村变城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9-25
第5版()
专栏:罗马尼亚通讯

乡村变城市
本报记者 张启华
“我们这里的女社员也喜欢时装”。多罗霍伊市市长在向我们介绍几年来的建设成就时风趣地提到了“时装”。乍听起来,它似乎有点离题。但细细想来,女社员们也喜爱“时装”不正表明这里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接近于大城市吗?当我们更深地了解了多罗霍伊市之后,这样的印象也就更深了。
社会主义乡村怎样建设,做到使农民不必离开自己的家乡,也能过着繁荣富裕的生活,这是一个大事。在罗马尼亚有这样一个口号——“乡村变城市”,即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创办工业,并相应地建立起包括商业、文教、交通、住宅的居民点,使整个乡村逐步向城市看齐。我们最近访问的多罗霍伊市就是这样的一个榜样。
多罗霍伊是罗马尼亚北部博托沙尼县的一个市,人口两万五千。有人说,早在公元五世纪时,它曾是通往俄国、波兰、德国的要道。其实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一九四四年解放时,这里除了面包房、手工制砖坊外,谈不上有什么工业。多罗霍伊成为今日初具规模的城市,那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市长从这里的农业社、国营农场谈起。他说,这里的农业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小麦、玉米、奶牛的产量连年高产,获得了全国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在短短的时间里取得了这样的成就自然是不容易的。不过在市长的心目中,这还不是他最引为自豪的事。当他兴高采烈地谈到近年建设起来的玻璃厂、服装厂、罐头厂、奶制品厂等农工企业时,他那神色似乎在向你诉说着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他说:“这里的玻璃器皿产品,远销美国、西德、法国等十七个国家,全市工业年产值十二亿列伊,为农畜业产值的十三倍。下一个五年计划还要新建十四个企业,把城市扩大到五万人口,工业产值再增加五倍。”市长在谈起这一切时真是如数家珍:全市有七千名儿童、青少年进入幼儿园、小学、中学,今年盖了六百套住宅,百分之七十五的道路铺上了柏油,有些家庭已经有了洗衣机、小汽车……。
从市长办公室出来,我们参观了玻璃厂,游览了市容。这时,脑海里不期然地涌起了这样的问题:这难道就是过去落后的乡村吗?这个两万多居民的小城市,工人、农民的劳动条件,生活方式到底与大、中城市有多大差别呢?这里的许多家庭中既有农业社员,又有工人,他们吃自己种的菜(市里有一个专门的委员会,从菜种、技术上鼓励、帮助各家各户种菜),上班不用乘公共汽车,住宅里有自来水、电话,在几条不算宽阔的大街上有商店、医院、学校,工余时间,谁都可以方便地到公园,文化宫、电影院进行娱乐休息。这样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集中了城乡的优点,没有一般乡村那种单调、简陋的缺陷,也没有大城市那种拥挤、嘈杂的弊病,谁能不喜爱呢?听说,在外地工作的本地出生的工人、教员,许多人已经或者正要求返回原籍工作,原因恐怕就是乡村变为城市后具有的“吸引力”吧!
多罗霍伊市是怎样走过这条从乡村发展到城市的道路呢?它需要具备些什么条件,它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有什么意义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主人的盛情接待下,访问了这个县正在建设的两个乡:弗勒默恩齐、布切恰。
弗勒默恩齐在罗语中,意思是“饥饿”。过去,这个乡的农民世世代代过着贫困不堪的生活。两年前,全乡人民表示要彻底改变家乡的面貌,把弗勒默恩齐迅速地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城市。这个倡议很快得到上级的支持,因为他们不仅有革命的雄心,也具备了必要的条件。副乡长古拉布克同志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三十多年来的变化,这个贫瘠的乡村怎样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农业怎样实现了集体化和机械化,又怎样使商业、教育、卫生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古拉布克同志说:广大社员多么迫切希望家乡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前列啊!何况,弗勒默恩齐人口较集中,有一万四千居民,是邻近乡村集市贸易的中心,也是通往邻县的交通要道。弗勒默恩齐的建设就这样被提到日程上来。
“把乡村建设成城市,可以充分、合理组织劳力,调动广大社员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人们的积极性是有的,但是由于这个县过去十分落后,解放时,全县只有一百名工人,绝大多数居民都是从事农业的。因此,当农业机械化高度发展时,这里出现了劳力“过剩”的现象。据说,弗勒默恩齐乡的一些社员,“一年参加集体劳动一百天就算不错了”,全乡六千名劳力,而农畜业只需要二千八百人。布切恰乡也有同样的情况,全乡五千人,劳力中从事农畜业只占一半多些。多余的劳力怎么办?农闲时劳力如何组织?出路不外是:要么让社员外流,要么组织起来发展农工企业。人们决心走后一条道路。他们从一九七六年开始,努力增加建设项目,新建、扩建了食品加工厂、砂糖厂、大型养猪场(十四万头猪)、养牛场等,才使所有的劳力得到充分的使用。现在弗勒默恩齐乡的建设规划中,有奶制品厂、磨面厂、两座大型养牛场以及能容纳近千人的纺织厂。这样“剩余”的劳力解决了,工业发展了,人们生活得到了提高。
现在,据古拉布克同志说,要实现规划中的项目,不是担心劳力太多了,而是要想办法把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调回来。他们做过调查,这个乡现在在外地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有一千八百名,这将是建设家乡的一支很大的力量。县委书记乔治同志也谈到,本五年计划内,全县增加了六十八个项目,已经调了一批人才回县,今后将继续根据需要和可能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在博托沙尼市仪表厂参观时,也听说这工厂从外地调回八十五名工程技术人员,下一步还准备调回三十三名技术干部。不难看出,建设小城市,发展地方农工企业,是多么地吸引着人们。这样做,不仅可以安排好本地的劳力,还可以满足一部分要求返乡的职工的要求,解决他们由于两地分居或者远处上班而造成的生活上的困难。
在乡村变城市的过程中出现的农工企业,有一个很突出的优点,就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和农产品。多罗霍伊附近有适合生产玻璃及陶器的沙土,他们便就地建立一个玻璃器皿厂。农场提供的青菜在这里的罐头厂加工制成各种蔬菜罐头。布切恰用本乡生产的甜菜,自己办了砂糖厂。至于奶制品厂、手工艺品加工、建筑、修理行业等,更是各乡力所能及,也都办得相当出色。罗马尼亚朋友特别向我们指出,把更多的轻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放到乡村城市去办,已成为党倡导的一项重要政策,它能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又能更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
乡村城市企业,要就地取材,但又不完全局限于此,也要灵活安排,广泛发展。譬如这里的纺织厂、重型机械厂、仪表厂等,原料并不取自当地,产品也不是为了本地的需要。这些企业大都是由中央有关工业部门直接投资兴建起来的,一般规模都较大,工人可达二、三千人,设备也相当先进。把这部分企业放到乡村城市,是促使乡村迅速变为城市的一项重大的步骤。从全国来说,把若干工业项目落实到县、市、乡,有利于形成一个更加合理的布局,从而使各县的工业得到均衡的发展。有人说,这是罗马尼亚经济建设中的一条重要的经验,显然它还在起着有益的作用。
发展乡村城市农工企业需要的技术力量怎样解决?罗马尼亚同志说:立足点是依靠自己来解决。当然一开始不免要依靠国家和兄弟行业的支援,包括把原籍本地的工程技术人员调回来参加建设,但主要还是采取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的办法,把乡村城市的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个县有十六所中学,其中十三所是与地方企业有关的农工技术学校。仪表厂办的工业中学,有一千二百名学生。从学校培养出来的技工,还能支援外地行业。布切恰乡虽然只有五千人口,也办了培养农机手的农工中学和食品工业学校。弗勒默恩齐的建设规划中有一项就是创办一所中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随着乡村城市经济建设的到来,教育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一批批建设人才的茁壮成长,这对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显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乡村变城市,可以把生产建设同人民的生活全面规划起来,在布切恰乡参观时,我们首先参观了街道、商店、饭馆、住宅大楼。好客的主人还请我们到社员家里做客,上小吃店喝咖啡,观看文化宫的活动。崭新的电影厅,正在放映电影,三百多个座位,差不多满席。在文化宫入口处,有一座城市建设的模型,它用不同的颜色和造型,让人们清楚地知道,哪些是现有的市政建设,哪些是准备建设的市政府办公楼、居民大楼、工人俱乐部、旅馆……。制作模型展览的目的,是为了征求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罗马尼亚朋友解释说,乡村城市建设,不仅是办几个企业的事情,同时要考虑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建设一批群众生活所需的商业服务点、教育机构、居民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等。而且后面这部分的份量是相当大的。弗勒默恩齐的建设规划中,较大项目是纺织厂,而其他就是住宅(共五百四十套)、中学、幼儿园、托儿所、铺设自来水管道。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兴建的这些设施,对于促进生产建设又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把乡村建设为城市,这在罗马尼亚已不是绝无仅有的了。根据一九七四年召开的罗共十一大的精神,全国规划在本五年计划,要使一百二十九个乡先后建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据不久前《火花报》报道,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又有一百四十个乡要建设为农工城市。我们结束对弗勒默恩齐和布切恰乡的访问时,夜空已闪烁着点点星光。仰望星空,人们好象看到新的社会主义农工城市繁星般地出现在罗马尼亚大地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