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不平静的和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0-04
第6版()
专栏:国际随笔

不平静的和平
方萱
静静的莱因河两岸,秋意正浓。谷物收割了,沉甸甸的透红的苹果在采摘。城里,绿茵茵的草坪旁,母亲推着婴儿车散步,青年人三三两两地在谈心,有的在轻声歌唱。这一切显得多么安详、宁静。
但,在这宁静中却透露着某种不安:老人沉思地抚摸着三十多年前在战后废墟中亲手培植起来的粗壮大树,青年人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军事演习的沉雷声默然地张望……
是的,是不平静。首先是人们的思想很不平静。西德今年放映了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战的电视电影《大屠杀》,引起巨大震动,正在巡回展出的奥斯威辛集中营中囚徒画的一百五十幅素描,也使人们惴惴不安。影片《大屠杀》放映期间,西德意志电视台接到六万多个电话和三万多封信件。各界人士,从总统、总理到教员、学生,纷纷对电影反映的问题展开讨论。报纸评论说,“讨论规模之大为战后从所未有。”
这部影片之所以引起轰动,是因为故事情节特别离奇,或是拍摄技巧有独到之处吗?都不是。影片就是通过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的悲惨遭遇,展现了从希特勒上台初到一九四五年纳粹统治崩溃止,德国纳粹政权在集中营等处残杀犹太人的历史事实。电视台接到的数以十万计的电话和信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特别是四十岁以下的青年人,看影片后感到震惊的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的事实!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温故而知新,了解历史是重要的。如果说,法西斯主义的行程从制造国会纵火案起不过十几年就走到了奥斯威辛大屠杀,那么人们也不能忘记到奥斯威辛的道路是通过慕尼黑的。四十一年前的仲秋,即一九三八年九月三十日,“慕尼黑协定”签订了。次日清晨,德国法西斯就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张伯伦、达拉第从慕尼黑回国,善良的人们欣喜地前往欢迎,高呼“和平万岁”,这时希特勒却得意洋洋地说,“现在我才知道,西方是多么软弱,我要进行战争,使全球都接受我的思想”。今天,在西欧又一次面对战争威胁的时候,重温这些历史该是多么有意义。西方有识之士指出,“我们不能接受当年在慕尼黑接受的那种关于安全的思想以梦想和平。我们从来没有靠放下武器来制止过敌人。”影片《大屠杀》放映后,西德教育中心收到四万多封教师的信,他们纷纷索取教材,要求加强学校的历史教学。这是完全正确的。
了解了历史与现状,人们自然要提出如何防止战争惨祸的问题。近来,西欧一些报刊揭露苏联日益增长的军事威胁,提出加强联合防务的主张。这触到了某些人的痛处。最近塔斯社发表文章,针对这种主张大加挞伐,但理亏词绌,令人捧腹。法国《问题》周刊刊登一幅迎面而来的自行式导弹装置的画,并用粗体字写道:“一旦发生战争,欧洲能否防御?”塔斯社对此质问道,“防御谁?”“似乎苏联从未有过任何和平倡议”。塔斯社还指责法国出版的主张西欧联合防务的《欧洲广岛》这本书和其他刊物,说“所有这些作品的核心就是一个——始终援引并不存在的‘苏联威胁’。”
这种指责叫人好笑。不错,苏联的确提出过不止一个“和平倡议”,更不止千百次高呼过“缓和”。但人们翻开历史,就可以看到希特勒政治遗嘱上写道,“我曾为限制和控制军备提出过无数次建议,这是后代历史任何时候也抹煞不了的,因此不能把战争爆发的责任推到我的头上。”这十几年来,苏联就是在高唱“缓和”声中极大地扩充军事力量,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另一个超级大国。二次大战结束已三十多年了,但在西欧大门口就有:苏联在东欧几国三十多个师的驻军,坦克上万辆,作战飞机一千六百多架,特别是还部署了可打到西欧全部目标的射程为四千八百多公里的SS—20多弹头新型导弹……这一切难道不是事实,而是虚构的“苏联威胁”的“神话”?
历史是不能一刀两断的。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二十世纪给人们留下了沉重的回忆。但维护和平的人们懂得,保留对过去战争的记忆,就是为捍卫今天的和平提供了一面盾牌。二次大战中的反法西斯英雄伏契克的话永远具有现实的意义:
“人们,我爱你们。你们要警惕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