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反映人民的心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0-09
第3版()
专栏:

反映人民的心声
何西来
对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有这样一个小院》
(以下简称《小院》),有人完全否定,说作品“忽视党的领导作用”、“迎合了当前那种对四个坚持有所怀疑和动摇的错误思潮”,甚至还说这是“借灵堂,哭凄惶”。对此,我是不同意的。我认为,尽管这出戏还有待进一步加工提高,但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就应该肯定。
《小院》以表现天安门事件为内容,描写了一个北京的普通居民小院里陈、杜、郑三户人家的命运。
在一切伟大的历史运动中,凡属要求前进的人们总是通过各自不同的道路,以不同的方式汇合到总的潮流中去。《小院》以真实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了一些普通的中国人在怎样的条件下,抱着什么动机,被什么力量推动着,汇合到一次伟大的革命洪流中去的。陈大喜、陈大婶、杜长啸、杜承烈,以及煜珊、小伟,走到天安门广场上去,表面看来,并没有经过哪一级党组织的号召,也没有很周密的行动计划,是一些自发的行动,但这却是在当时具体条件下政治斗争的一种特殊形态。当时毛主席病重,“四人帮”把持着中央的重权,三令五申禁止去天安门,禁止悼念周总理。但人民群众出于共同的革命自觉而主动地参加到斗争行列中进行活动,说明了人民的觉醒,党的长期教育的结果。《小院》正是从这些方面真实地再现了党的伟大作用。怎么能说作者和演出者“忽视党的领导作用”呢?
至于说《小院》“迎合了当前那种对四个坚持有所怀疑和动摇的错误思潮”,更是没有根据的。《小院》描写了陈家的大女儿玉秀被捕入狱,一关就是八年;儿子大喜因悼念总理也被捕入狱;小杜鹃从出生就没见过妈妈,天安门事件时又被打伤致死,陈大婶又急又气,双目失明;杜长啸的老伴因为受不了迫害含恨而殁;他本人被打成搞复辟的急先锋,停发工资,长期靠边;儿子杜承烈又在天安门事件后被捕入狱;郑家兴在残酷的折磨下,神经失常。此外,煜珊、小伟也都有各自不幸的遭遇。这些不幸,不能仅仅归结为一个知识青年问题。即使身为知识青年的大喜和煜珊,他们的活动,也主要不是为了回北京。一心想着北京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杜承光,然而,这正是一个被批判,被唾弃的人物。
《小院》里描写了个人的遭遇、不幸,应当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人们的不幸有两种:一种是由社会的、历史的原因造成的,这种不幸的发生,常常表现了某种必然性,就是说不是个人的力量能够左右,能够避免的;另一种是由于偶然的原因造成的,这种不幸不一定反映某种社会的历史的必然。《小院》描写的几个家庭的个人不幸属于前一种。这种不幸是林彪、“四人帮”的破坏造成的,带有普遍性。正因为这样才能够从这带有切肤之痛的不幸中,使人看到伟大的“四五”运动的坚实的社会基础。
艺术作品,要展示“四五”运动的力量和意义,就不能不描写一些普通的中国人是在怎样的具体原因的推动之下,经过怎样的具体生活道路,汇集到天安门广场上去的。实在说,如果每个人都没有个人的凄惶,就不会有“四五”运动的发生。不能把作品所描写的革命运动和人物的具体遭遇分开,正象不能把《水浒》梁山的斗争和好汉们被逼上山的具体遭遇分开一样。有凄惶,当然会哭,这是题中应有之义。根本不存在“借灵堂”的问题。
《小院》写了人物的不幸,更写了他们的觉醒和斗争,它以质朴的笔墨,为观众勾画了一幅感人的画卷。象生活本身那样真实,没有浮饰,是这个戏的优点和特点。当然这个戏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例如,不够精炼,一些重要线索交代不清,人物的性格化比较欠缺,结构上也不太考究,戏剧冲突的高潮安排在第二场,使后两场戏显得有些拖,等等。但是,它的思想内容是充实的,健康的。说“它留给观众的,除了阴暗的情调之外,再也没什么东西”,显然是一种苛评,并不符合作品的实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