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友谊在人民中生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0-12
第5版()
专栏:

友谊在人民中生根
新华社记者 于恩光
由王炳南会长率领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最近在美国进行友好访问。他们走访了八个城市,历时四个星期,所到之处,受到了美中人民友协和美国各界朋友的热烈欢迎,亲身体验了扎根于美国人民中间的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美中友协全国委员会和八个城市的分会,为了接待中国客人,成立了由各界人士参加的专门机构。而各地接待和欢迎的盛况,也是过去所少见的。在旧金山,原来的欢迎宴会规模较小,因为要求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后来不得不三次扩大范围,最后换到一个容纳四百五十人的大厅,但仍然满足不了许多人的要求。在底特律,代表团同参加美中友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七百名代表会见,更是出现了美中两国人民欢聚一堂的动人场面。在华盛顿的一个黑人居民区,黑人兄弟们为中国客人演出了民间歌舞,许多黑人朋友说,他们对中国人民怀有特殊的情谊,希望代表团把他们的这种友情转达给中国人民。
在夏威夷州,州长因公外出,他特地指定特别代表来接待代表团,而且该州两院议长都亲自出来陪同代表团参观。马萨诸塞州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在代表团访华盛顿时因公未能出席国会两院议员为代表团举行的招待会,在代表团离美前夕,特致电问候,祝愿两国的合作不断发展。旧金山市长范斯坦对代表团说,目前美国广为流传一句名言:“我们希望浩瀚的太平洋变成美中两国之间的一条小河。”这句话反映了美国人民对增加中美两国人民交往的意愿。
在访问中,人们深深感到,美国人民希望与中国人民接触,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来促进友谊。
代表团团员、清华大学副校长张光斗教授是著名的水利专家,一踏上美国国土就被邀请去到处演讲。他在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年会的全体会议上作了一个小时关于中国水坝工程的报告,又应邀在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讲了课。张教授说,这不仅是美国人民对他个人的友谊,而且是给予中国的荣誉。代表团中的全国妇联常委陆璀,被纽约的十几位妇女请到一个家庭作客,介绍中国妇女情况。消息传出后,又有十来名妇女要求参加。马萨诸塞州的妇女选民联盟的代表大会,也特地邀请她去出席,同代表们交谈。在纽约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中学教员和学生不声不响地在为促进美中人民的互相了解而工作。中学老师利斯近两年来每周利用业余时间,向学生们讲课,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生活。附近三个中学的一些学生经常来听讲,他们越听越喜爱中国,目前他正在组织一个中学生访华团,准备明年来中国访问。马萨诸塞州有一个叫林恩的小城市,只有八万人口,但在市的图书馆,代表团却看到了有大量介绍中国现代生活的书籍、刊物和工艺品。图书馆的大厅里贴着该市群众在九月份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而举行活动的日程表。也是在这个城镇,代表团在油漆工人莱斯特和教员鲍威尔的家庭作客的时候,两家的亲友和街坊邻居都赶来同中国朋友见面。鲍威尔家的八十多岁的老奶奶从远地赶来,她说,她年龄已高,去中国不行了,但生前能看看中国朋友也就满足了。
代表团所到之处同样受到当地州长、市长的热情接待或宴请。王炳南会长向旧金山市长范斯坦转交了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彭冲的信,宣布同意两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这是中美两国结交的第一对友好城市,市长举行大型宴会欢庆,这使代表团在旧金山的活动达到高潮。波士顿市长就代表团访问发表了一项郑重的声明,说到该市对于能够参加同中国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而感到骄傲。
岁月易逝,友谊长存。代表团在访美期间会见和拜访了许多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老朋友。保罗·杜伯克和约翰·谢伟思是王炳南会长的老朋友。四十年前,他们在重庆经常同王炳南见面,后来谢伟思等参加美军观察组,又由王炳南等安排第一批去延安工作。如今他们都是七十岁左右的老人,过去没有想到过能在美国国土上见面。今天,他们分别在家里款待代表团。旧友相逢,回顾往日情谊,畅谈天地变化,无不为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新发展感到高兴。代表团在纽约同一九四六年国共会谈时在重庆同毛主席见面并合影过的三位美国士兵见了面,他们是海曼、贝尔和埃德尔曼。当时这三位普通士兵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香烟赠送给毛主席,以表示他们的敬意。这三位老朋友当年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如今已两鬓染霜,但却仍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促进美中人民的友谊而奔忙。贝尔拿出当年的照片,要求按照当时他们站的位置,同代表团合影。海曼说,这两张照片时间、地点不同,人物也有变化,但却反映了美中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发展历程。
另一位老朋友戈洛宾夫人,早在四十年代末就同其他朋友一起出版刊物介绍新中国的诞生。她在纽约欢迎代表团时拿出一份珍藏整整三十年、封面印有五星红旗的刊物给大家看,上面刊有毛泽东主席、宋庆龄副委员长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届会议上的讲话。她说,从那时起美国人民就渴望两国早日实现关系正常化,如今经过曲折的道路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表示要在新的形势下继续为两国人民的友谊而工作。
张光斗教授和团员、经济学家浦山,三、四十年前都曾在哈佛大学攻读,如今“旧地重游”,当年的老师已年过八旬,当年不少同学现在都成了知名的教授,他们听说旧友来访,喜出望外,专门安排了一系列欢迎和参观活动。浦山说,这些老师学友发自内心的友情使他深为感动。波士顿的市容已经变化得难以认识了,但两国人民的友情却象哈佛大学前面的查尔斯河一样,川流不息。
在同老朋友相会中,还有一九五五年到一九六四年期间,在日内瓦和华沙参加中美大使级会谈的三个美国大使,现在他们都已经退休,约翰逊大使和比姆大使分别在华盛顿同王炳南会长见面,卡伯特大使在马萨诸塞州东海岸的别墅款待中国客人。他们都对为之努力过的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而格外兴奋。比姆说,美中关系早就该正常化,这对世界安全有利。卡伯特说,“我们今天是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见面的,愿我们的友谊长存”。
我们谈到友谊在人民中扎根时,不能不提到那些为了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而苦干和实干的人。代表团在洛杉矶参观了美中人民友协总部,几间普普通通的小房子,三十来位工作人员挤在里面办公,其中有三分之二又是不拿工资的自愿人员。就是这些美籍白人、黑人、墨西哥人、日本人、中国人,为了美中人民友谊这个共同的目标,团结在一起,夜以继日地组织和协调全国各地友协分会的工作。他们在过去两年中开展了颇有声势的美中关系正常化运动,组织各种友好访华团体,出版各种宣传新中国的刊物,举办种种促进美中文化交流的活动。有些地方分会,甚至没有办公室,但是他们利用某个成员的住宅或临时借用房间,照样组织各种各样的友好活动。中国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王炳南对他们说,他们的房子虽小。可是干的却是修筑美中人民友谊大厦的工作。
在这次接待代表团的工作中也有很多这样令人敬佩的事例。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罗森医生和夫人海伦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东奔西跑,为代表团联系和安排在纽约的四天访问项目,又亲自陪同参观、座谈,王炳南一再劝他们多休息,多保重,可是他们总是说,代表团的来访使他们年轻了,在他们有生之年要多做些促进两国人民友谊的好事。在波士顿,年青的朋友达夫为做好当地的接待组织工作,便于同代表团联系,晚上就住在代表团住处的地下室里,早起晚睡,一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
代表团在离开美国的前夕,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美中人民友协四十二个地方分会的朋友们分别用自己的双手绣制的反映他们各自地区特点的艺术品,几位妇女朋友连夜把它们缝在一块有普通电影银幕那样大的帙面上,构成了一幅美丽壮观的图案。
这不是一份普通的礼品,它是美国人民的心意,是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一片友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