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机电产品为什么严重积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0-13
第2版()
专栏:

机电产品为什么严重积压
多年来,许多部门和企业的机电产品严重积压。一九七八年底,全国机电产品库存总值五百四十八亿六千万元,今年六月底,上升到五百六十三亿元,比去年底增加十四亿四千万元。超储积压的数量按最低限度的百分之三十计算,达一百六十八亿九千万元。这是一笔多么惊人的数字!
机电产品的积压为什么如此严重?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国家物资总局和有关部门,并沿着京广线,到广东、湖南、湖北等省进行了调查。
计划多变
各地物资部门和工交企业普遍反映,多年来,由于年度计划和长远计划衔接不够紧,年度计划又存在着指标高、定得晚、变化多、缺口大的现象,因此,许多企业只得在国家计划下达之前先行订货,造成机电产品积压越来越多。湖北省机电公司仓库的管理人员说,去年底,省里根据各地、县的需要,计划上一批水电站和水利工程,物资部门根据计划购进了一百零二台硅整流器,价值二十七万多元。后来因为基本建设的投资减少,压了一些项目,这些机电设备就积压在这里。广东省广州市新中国造船厂向我们反映,去年底,上级给他们下达了制造十三艘船的任务。这个厂据此向物资部门订货,把配套所需的设备运进厂里。今年六月份,上级进行调整,将造船计划由十三艘减为六艘,七艘船配套所需要的机电设备,全部积压了下来。
近几年,由于计划不周,有不少基建项目不按程序办事,有的连场地还没有落实,就购进设备。因为条件不具备,有的被迫下马,有的工期推迟,造成机电产品积压。这方面的事例也不少。
盲目生产
在广东省机电公司的肖岗仓库里,存放着大量的机电设备,大件的有汽车、拖拉机、发电机、机床,小件的有轴承、阀门以及各种零配件等等。这个公司的同志告诉我们,全省目前机电设备库存达十二亿七千万元,相当于十四个月的消费量。超储积压的数量在百分之三十七以上。积压的数量这样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追求产值、产量,盲目生产。在二号仓库,堆满了数千台各种型号的电机,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属于超储积压,价值三十五万元。因为这种电机的质量不好,有的已存放在库里六、七年销不出去。虽然仓库通知工厂不要再生产这种电机了,可是,目前仍在生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因为电机厂生产优质电机所需的材料不能满足供应,为了完成产值,明知质量低劣,也只好继续生产这种电机。同时,由于企业基本上没有销售权,产品由各级主管部门负责调拨,一些部门不管产品质量如何,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助长了工厂盲目生产。据广东省物资部门不完全统计,全省由于盲目生产造成的积压达七千多万元。
质次价高
我们所到之处,看到在积压的机电产品中,有不少属于没有定型就成批生产的质次价高、销路困难的产品。这类产品在湖北省农机局的丹水池仓库就积压了价值二千二百二十八万元。如机动插秧机,因规格不对路,质量不过关,常常用不了多久就“趴窝”,加上价钱太高,社队都不愿买。原来二千元一台,没人要,以后价格一降再降,现在降到五百元一台仍无人要。农民反映说:“我们花一、二万斤稻谷买一堆废铁,有啥用?”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花了大量外汇进口的机电设备也在积压。一九六九年,国家分配给湖北省一批从波兰进口的空气压缩机,每套价值十六万元。有关部门在进口时没有认真检查产品的质量,也没有及时加以调拨利用。直到一九七六年,宜昌三峡制药厂提走五台,才发觉质量有缺陷,一台也不能使用。把五台的机件拆下来,拼装成一台,仍不能使用。现在,这些设备就象一堆废铁,堆放在仓库里。在湖北丹水池仓库,我们还看到了五百多台从捷克进口的拖拉机,因为外贸部门要价太高,卖不出去。
管理混乱
不少地区和部门对积压产品的管理很混乱,致使许多设备锈蚀损坏严重。在武汉丹水池仓库,随处可以看到堆放在露天场地上的柴油机、钢材和其它各种农机具。许多农机具及配件堆放在屋檐下,墙角边,大树旁,有的已被杂草遮盖,在草丛中“长睡”。不少设备因长期日晒雨淋,包装损坏,机械锈蚀极为严重。据仓库负责同志介绍,由于这种原因,需要淘汰报废的设备至少有二十七万多元。
在湖北、湖南、广东等地的一些仓库和企业,也有类似现象。
共同心愿
机电产品严重积压,不仅浪费国家大量的资财,而且影响资金的周转。从我们所到的部门和企业看,他们对物资积压的危害已初步有了正确的认识。减少积压,加快流通,已成为大家共同的心愿。大部分企业经过清仓查库,核定了库存周转定额,划出了超储积压物资。广东、湖南、湖北三省,都分别采取了召开物资交流会或展销会、物资部门收购、企业留用或自销等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处理积压产品,使许多积压了很久的产品找到了新出路。
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各工矿企业所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许多企业的同志认为,现在采取的处理积压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只是“治标”。现行的企业管理、物资管理和计划管理体制有许多弊病,这是产生积压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治本”,必须在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过程中,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有准备地改革现行的有关经济管理体制,以适应四化建设的要求。
新华社记者 丁根喜
本报记者 谢荣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