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耕海牧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0-13
第6版()
专栏:科学小品

耕海牧鱼
佘大奴
人们常说“耕田”、“牧畜”,而对
“耕海”、“牧鱼”这种说法,却颇感新鲜。其实,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象利用农田和草原一样利用海洋,“耕海牧鱼”,已经不是科学幻想了。
根据科学上的统计,辽阔的海洋,覆盖着地球百分之七十一的面积。而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的食物,只有百分之一来自海洋。究其原因,就是人们从海洋中获取的动植物,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野生的。
我们知道,处于自然状态的海洋,其生产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海洋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尽管许多鱼虾的繁殖力很强,怀卵量数以万计,但幼小的卵子发育长大,要经受恶劣环境的冲击,各种敌害生物的袭击,到了可供人们食用的成体,已所剩无几。
随着人类对海产品需要量的不断增长和采捕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海洋中自然生长的动植物,总是不能满足人们采捕的需要。现在,有许多重要的渔业资源,已被破坏殆尽,有的濒于灭绝,鲱、鳕、鲈、鲽等许多重要经济鱼的资源,已显著减少。一九六九年至今的十年,全世界渔船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渔具渔法有了很大改善,鱼的增产却不到百分之十。
进入六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提出建立“海洋农场”、“海洋牧场”、发展“栽培渔业”和“海洋渔业农牧化”等新的想法。现在,人们已经采用的“耕海牧鱼”的方法很多,例如,利用海滩养殖贝类,利用浅海养殖藻类,拦截海湾饲养鱼虾,或选择某些洄游规律比较稳定的鱼、虾,用人工孵化的办法,孵出幼体,培育到一定大小之后,再投放到大海中。这种做法,可以给鱼虾从卵子孵化到幼体成长这个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放进大海之后,又可以摄取天然饵料,比完全由人工饲养较为节约。日本在濑户内海建立了“栽培渔业中心”,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使这个海区水产品年产量从二十多万吨增长到四十多万吨。其中对虾产量一九七○年还不到五百吨,一九七六年已接近三千吨。这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目前,国外海洋科学工作者正在进行一系列新的“牧鱼”试验:有的将鱼驯养于网箱中,在投饵时播送某种音乐,建立起条件反射之后,把这些鱼放入海中,等到它们长大以后,再播送原来的音乐,这些鱼就回到原来的网箱中。有的在驯化海豚,让它们成为“牧犬”,在海洋中“牧鱼”。有的设想利用一般船舶或潜艇,发出电波,形成一堵无形的“墙”,一根无形的“鞭”,把“放牧”的鱼赶到饵料最丰富的海域索饵觅食,按一定的路线行动……。将辽阔的海洋,变成巨大的牧场,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肉食,为期不会太远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