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不当会议桌上的领导——记山东省交通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杜恒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0-16
第2版()
专栏:

不当会议桌上的领导
——记山东省交通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杜恒淦
在济南黄河公路大桥的工地上,人们可以看到一位年逾花甲、须发斑白、目光矍铄的老人,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肩挎黄书包,时而掏出钢尺量量铺设的钢筋;时而拿出放大镜检查工程质量;时而同干部们亲切交谈;时而与工人并肩干活。他走到哪里,哪里都投以敬佩的目光。有人称他“铁老头”,有的叫他“实干家”。他就是建桥会战指挥部指挥、山东省交通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杜恒淦。
到第一线去指挥
杜恒淦,今年六十二岁,抗日时期的老干部。解放后,他先后在公路、航运、运输等交通部门担任领导工作。无论干什么工作,他都身临第一线调查,带头大干。他常说:“我们是执行任务的单位,当领导不能光在会议桌上听汇报、看报表、打电话、发指示,只有到第一线去才有发言权、指挥权。”
去年三月,施工队伍一进入济南黄河大桥工地,杜恒淦就赶来了,同工人、干部一块规划场地、搭建工棚,做施工准备。从此,工地就成了他的家,除开会、办事外,他一直钉在工地上。
济南黄河公路大桥有六个主桥墩,中间两个是关键桥墩。今年四月,这两个桥墩进入集中浇注承台的紧张阶段。这时,指挥部设在黄河大堤外,离施工现场有一公里路,了解情况不及时,于是,杜恒淦带领指挥部的干部,到工地前沿的黄河滩上,搭起了三间简易活动房,把指挥部调度室由堤外迁到这里来办公,有时他干脆到作业船上指挥。
锤要敲在点上
兴建这座大桥,钻孔是第一个关键仗。位处黄河中流的两个最关键的主桥墩,每墩有二十四个桥桩。直径一米五、深入地下八十六至九十三米的四十八根桥桩,是大桥的台柱子,都需要先钻孔后用钢筋混凝土浇注而成。钻孔之前要打好方桩,架设工作平台,还要打好钢板桩围堰挡住水流,工作量大,工序复杂。这一步若走不好,整个工程就要拖后半年以上。到底什么时候上最合适?一部分人怕冰凌冲坏钢板桩和工作平台,主张避开凌汛期,过了春节再打桩、上钻机;另一些人则坚持抢时间、争主动,年前就干。两种意见各有各的道理,争持不下。杜恒淦就多次找工程技术人员座谈研究,反复权衡利弊,大胆支持了第二种方案。
冬季施工,风雪严寒倒在其次,最可怕的是冰凌。杜恒淦对待困难,首先是不怕,敢闯,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敢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其次是认真对付,保证施工安全。他集中群众的智慧,同大家一起制订了一系列抗凌保险的措施,如抛石顶凌、破冰疏流、把钢板桩与平台连成一体等。由于措施得力,终于变凌汛期为安全期,为主桥墩出水面赢得了两个多月时间。事后,人们说:“杜恒淦这个决心下得好。”
今年七月上旬,黄河河务局预告:洪峰即将到来,指挥部马上组织力量抢撤物资。一天晚上,杜恒淦对一位青年干部说:“洪峰要来,今夜注意水情变化。”那位干部看到杜恒淦日夜辛勤操劳,很心疼,就说:“指挥,你放心,包给我了,您休息休息吧。”说完,小赵就赶到河中三号墩帮助抢撤物资,每隔一个小时就到桥东水边插一个标杆,严密监视着水位上涨情况。天明,那位干部一眼看到杜恒淦在桥西,就赶忙过去向他汇报水情。到桥西一看,老杜也按时插了标杆,便惊异地问:“这一夜你又没睡?”杜恒淦笑笑说:“关键时刻领导不到现场,只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不成了瞎指挥?”
对人民高度负责
杜恒淦置身第一线指挥,处处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表现了一位老干部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
七月份,四号主桥墩已出水面,施工一处的同志正忙着拔除钢板桩。刚刚拔出第一根桩,杜恒淦等人来到现场,发现承台施工缝局部渗水。杜恒淦立即把一处主任、副主任叫到现场,告诫他们:“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尤其是这水下隐蔽工程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咱们搞四化建设,就要自觉地对党、对人民负责。”要求他们立即把拔出的钢板桩重新打进去,采取措施,进行水泥压浆,消除漏洞,保证质量。压浆时,杜恒淦带领机械站副站长等干部和两名机械修理工人对压浆机械进行安装、试验。直到试完车、压完浆,完全消除了漏洞,他才放心离开。工人说:“杜恒淦工作又严又细,严起来铁面无私,细得真象绣花。我们干四化就需要这样脚踏实地、严细认真的领导干部。”
新华社记者 朱文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