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别装腔作势吓唬人——从京剧《三打陶三春》的创作说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0-18
第3版()
专栏:创作手札

别装腔作势吓唬人
——从京剧《三打陶三春》的创作说起
吴祖光
京剧本《三打陶三春》写于一九六三年。今年七月、八月,天津京剧二团和北京京剧院四团先后上演了这出戏。从剧本写成到搬上舞台,整整间隔了十六年之久。这一段漫长的岁月真不大容易过来,但是却终于过来了。中国的艺术世界毕竟又出现了花红叶绿的春天。
我看过了津、京两个剧团的演出,富有才华的演员的表演博得观众的满堂欢笑。我从来就这么认为:我们的文学艺术,尤其是戏剧,它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给人快乐。《三打陶三春》做到了这一点,它让观众从头高兴到结尾。我想,也许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所以尽管曾经有十六年之久没有人理睬它,甚至是在当年——一九六三年曾经彩排过一场的那个我为之写了这个戏的剧团也遗忘和丢弃了它,但是现在由于看到和听到剧场里观众的欢笑,从而使我发现我终于没有白白劳动一场。我从观众的欢笑声中得到许多温暖。一个被冷落了二十多年的头发斑白了的剧本作者,有什么能比得到观众的鼓舞而更加高兴的呢?
但是,也听到了这样一种意见,说是“这个戏没有什么意义”;或是问:这个戏有什么“社会意义”?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写这篇小小文章的原因。
当然,“喜剧”或是“闹剧”作为一种形式,应当引人发笑;假如演到终场观众无动于衷,谁也不笑,那就不是喜剧而成为作家的悲剧了。但我写的《三打陶三春》除去让人笑一笑之外,还另有我自己的命意。笑只是应有的剧场效果,不能也不应当是唯一的目的。北京京剧院四团邀我去看连排时,院长张梦庚同志认为剧本的主题,阐述了“卑贱者最聪明”的真理。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卑贱者是永远值得我们歌颂的,我们理当给他们以崇高的礼赞,这是一个富有深刻意义的主题。戏里的陶三春是一个普通的看瓜园的劳动妇女,她正直、勇敢、爽朗、坚强、心口如一而又通情达理;同时又有强烈的自尊心,不受欺侮、不受挟制、也不占人家便宜;她恃有的唯一能够保护自己的条件是勇猛无敌,英勇出众,因此谁也制服不了她。我就写了这样的一个卑贱者。她也许并不聪明,但是她诚挚、纯洁、天真、实心眼。她那颗心晶明透亮,掺不得一粒沙子。
下面说说《三打陶三春》的故事:周世宗柴荣在位,南平王赵匡胤奏本,要为北平王郑恩迎娶早年订亲的关西蒲城县的瓜园女郎陶三春。但郑恩因为当年偷瓜曾被三春痛打,十分害怕,不敢应承。赵匡胤也深恐陶三春难以驾驭,命大将万里侯高怀德假扮响马,在迎亲路上将陶制服,而高接战即败。陶三春大闹金銮殿,再败定远侯高怀亮,郑恩仓皇逃走。最后洞房成亲,郑恩以为陶已被怀德制服,因而盛气凌人,虚张声势,想煞煞陶三春的威风。不用说,这个当年的卖油郎郑恩又好好地受了一次教训。
无论中外的历史,开基创业之君,即使是出身微贱或落魄江湖之人,一旦称帝称王,就一定要设法把自己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便欺压和统治他的臣民。中国的头一个一统天下的秦始皇造起了阿房宫三百里便是一个虚张声势的典型范例。他家有多少人?要住这么大的一所房子?费了如许力量、这么多时间经营起来的这座阿房宫,随着他的王朝不过二世而亡,可怜一炬,成为焦土!然而历代帝王却都是这样做的,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和现在仍旧存留的宫室殿堂,清楚地记录了这些帝王的行径。他们制定了一整套压在人民群众之上的礼法制度,把原来非常简单的生活复杂化,把本来极为单纯的个人神秘化;搞一套前呼后拥的森严警备,无非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把自己变成一个拥有无上威仪的特权阶级。皇帝是这样,下面的王公大臣、大小官员层层模仿,形成具体而微的大大小小的土皇帝。
郑恩爬上了统治阶级的地位,但是他却十分不习惯强加给他的这一套规矩礼法。但是当他和当年瓜园订亲的妻子陶三春之间的矛盾发展到最尖锐的时候,这个粗鲁的卖油汉子居然也祭起封建礼教的法宝企图压倒对方。陶三春生气了,她才不吃这一套呢!三拳两脚,把王爷的臭架子、臭排场、臭家法全部打翻,把这偷瓜汉打得落花流水,跪地求饶。
当然,戏里的陶三春是个虚构的理想人物,世上那有这样一个“天下无敌一品勇猛夫人”?塑造这个人物,不过是为了表达一个十分天真的愿望,希望人们不要虚张声势,仗势欺人。
在过去不久的十年大动乱中,一个很大的收获是这种从来就不得人心的虚假的权势之破产。昨天还是不可一世的大人物,如林彪、“四人帮”之流,今天就躺倒在地遭到万人唾弃。“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应当让群众来识别和鉴定真正的高贵和卑贱。有的人门庭显赫,高不可攀,但是情操卑下,行事丑恶,为人所不齿;有的人处身微贱,但是清风亮节,一尘不染,受到人人敬爱。动乱的结果,是让人民擦亮了眼睛,认清了前进的道路。
当年卖油的郑恩,当年的破落子弟赵匡胤,封了王位以后,都忘了根本,把自己和人民隔离起来。写他们,也是劝告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们不要脱离群众。因为无论一个人有多大本事,多大功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脱离群众、眼高于顶、自命不凡是最使人反感,招人厌恶的。沾上这个毛病,便注定要失败。
写到这里,不由得让我回想起在全国解放时,从革命圣地延安来的同志们告诉我的,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延河边上常常漫步在群众当中的情景;在刚解放的北京一家普通剧院里见到他老人家在观看演出和观众随便谈笑的情景。三十年来,在我们心里留下多么遥远而又甜蜜可亲的回忆!我们不是应当以此为光辉的榜样吗?
经过了这血与泪的十年,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终于翦除了林彪、“四人帮”一伙暴虐无耻的刽子手;我们何等庆幸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培育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党的优良传统回到我们中间。
让我们全党全国大大小小的干部都能不摆架子,和群众打成一片,目标一致,并肩战斗。做到这样,我们将无敌于天下!
由于十多年来文艺理论上的混乱,害得有一些观众在看戏时只习惯于接受头上顶着光圈的人物的正面说教,除此之外,似乎都是邪门歪道。另一方面就是我的剧本写得不好,辞不达意,没有说明问题,就以现在我要写这么一篇文章来为剧本做注解,就足以说明这个剧本实不足取。这只能由我自己加倍努力,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