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动人心魄的艺术——观《凯绥·珂勒惠支作品展览会》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0-24
第6版()
专栏:

动人心魄的艺术
——观《凯绥·珂勒惠支作品展览会》有感
江丰
鲁迅先生在他临终前的那一年(1936)春天,以巨大的热情写道:“……然而有一件事情是普遍的:人没有忘记她。谁一听到凯绥·珂勒惠支的名姓,就仿佛看见这艺术。这艺术是阴郁的,虽然都在坚决的动弹,集中于强韧的力量,这艺术是统一而单纯的——非常之逼人。”(录自《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
当我步入展览厅之后,鲁迅先生深刻的评论象“画外音”,始终伴随着我行进。
我在想:如果鲁迅先生还健在,并且参观这次规模盛大的展览会,那该多好,他老人家该多高兴……
我在想:冲破种种黑暗压力的中国革命人民,不能忘记鲁迅,不能忘记凯绥·珂勒惠支……不能忘记这些先辈以无比愤怒进行战斗的历程,他们伟大的艺术实践,至今仍在鼓舞着我们不断革命,仍是全世界一切在苦难中的人民摆脱苦难命运的一股精神力量。
无论是鲁迅先生的笔锋或凯绥·珂勒惠支的刻刀,都在激发我们,并且唤起我们非常严肃的思考:文艺决不是为了有闲者的赏心悦目。
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是近代德国的一个伟大代表人物之一。她属于无产阶级的革命版画家,在世界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很高兴能够看到她的作品(版画、素描、雕塑)展出于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这个展览会,意义是很大的。正如负责筹办展览会的德国外交学会理事长哈恩教授在展览会开幕仪式上所指出的:“这是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因为从第二次大战结束以来,具体地说,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文化交流以来,该展览会是第一次正式向贵国介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艺术作品。”这对发展中德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两国的文化交流,肯定能起推动作用。所以中国人民非常欢迎和重视这次展览。
凯绥·珂勒惠支是中国进步文艺界的老战友,她在中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她为中国文艺界所熟悉、钦佩,她是我们亲切而又尊敬的一位艺术家。我想,从以下几桩事例可以说明:
一九三一年,中国五个左翼作家遇害之后,全世界进步文艺家联名提出抗议的时候,七十高龄的凯绥·珂勒惠支以极大的悲愤,在抗议书上也签了她光辉的名字。
一九三一年,鲁迅先生把凯绥·珂勒惠支的一幅描写一个母亲,悲哀的闭了眼睛,交出她的孩子去的木刻画《牺牲》,投刊《北斗》文学杂志,作为对遇害作家之一柔石的双目失明的母亲的“无言的纪念”。这是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第一次在中国出现。
鲁迅先生对凯绥·珂勒惠支的艺术非常热爱,他曾从德国邮购她的好几本版画集,特别使他高兴的,是他得到了私人很不容易得到的有作者签名的一组《农民战争》铜版画。一九三二年,鲁迅先生在上海亲自筹备两次德国进步版画名家的作品展览会(一次在德国书店展出,一次与春地画会联合展出),他收藏的艺术珍品《农民战争》也参加了展出。
一九三一年,鲁迅先生对木刻讲习班的学员说,他曾托人(可能是当时正在德国并与凯绥·珂勒惠支友善的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请求凯绥·珂勒惠支刻制中国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的组画,可惜由于她不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未能实现鲁迅先生的愿望。
一九三六年,鲁迅先生在病中,以珂罗版精印大本《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一百零三册,并亲自撰写长篇序目、设计版面、校样和编写书号;为了扩大版画的读者,还交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了普及本。编号本一部分是分送各方友好和美术界的,又嘱冯雪峰同志托人带一册去延安赠送给毛泽东同志,这表示鲁迅先生对凯绥·珂勒惠支艺术的重视程度。
鲁迅先生将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艺术介绍到中国,启发了中国早期的革命木刻运动的开展,并且在美术青年中间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这位艺术家如此真实动人地刻画下层人民的苦难、流离、疾病、饥饿、死亡和被侮辱被损害的悲惨生活,同时她也热情歌颂着他(她)们的愤怒、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反抗的战斗精神,向现存制度开战的英勇行为。这些形象的塑造,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使之更典型化了,表现出了劳动群众坚强的意志、信心和力量。这类取自劳动群众的苦难和斗争的题材和表现这类题材的特定创作方法,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从取法,在当时的欧化艺术中也很难见到,因此凯绥·珂勒惠支的艺术就成了中国革命美术青年们争相学习的榜样了。她为发展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美术,具体说,是鲁迅先生提倡的中国新兴木刻,作出了可贵的贡献。饮水思源,凯绥·珂勒惠支的作用,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我们要在中国新兴木刻史上给以一定的地位。
凯绥·珂勒惠支的确是一个革命的艺术家,她青年时代就接触社会主义的著作,她这种坚定的政治信仰,终身锲而不舍。这就决定了她在艺术上把高度的同情和深厚的感情献给劳苦人民,并且表现得极其真切深沉。著名德国作家霍普德曼给她的书简写道:“你的无声的描线,侵入心髓如一种惨苦的呼声,希腊和罗马时候都没有听到过的呼声。”在艺术上如此激动人心的描绘,过去的艺术史上的确是罕见的。就是描写历史题材,如《织工的反抗》、《农民战争》等作品,也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成了人们认识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当时德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起了促进作用。当《织工的反抗》于一八九八年在柏林的艺术展览会上展出时,立即引起进步人士的热烈赞扬,八十三岁的门采尔(德国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主张授给凯绥·珂勒惠支以金质奖章,这个提议遭到国王威廉二世的坚决反对。官方不满她的作品,把她的作品看作是威胁它们统治的可怕事物,报章评论:“她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宣传家”,“她是悲观的困苦的画手”,“是一个宗教的艺术家……”。统治阶级的贬抑和歪曲,恰恰从反面证明:凯绥·珂勒惠支是一位从没有忘记要求变革社会现状,并且始终为此战斗不已的伟大艺术家。
在任何遭遇下,凯绥·珂勒惠支都没有放弃她那谋求劳动人民摆脱压迫和剥削的崇高信念。当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德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她在这年除夕的日记中写道:“我们看到了光明,并呼吸到空气了”,她激情地欢呼祖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她的希望落空了,大资产阶级勾结无耻叛徒暗杀了工人阶级的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革命失败了。李卜克内西被杀害后,她立即赶到殡仪馆画速写,创作了工人群众哀悼自己领袖的木刻画,向杀人犯表示抗议。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纳粹匪徒把凯绥·珂勒惠支赶出普鲁士艺术学院,剥夺了她教授的头衔并禁止她的作品在展览会上展出。有人劝她离开德国,她却留下来,与劳动人民共命运,继续以刻刀和画笔投入战斗,把生死置之度外。
正由于凯绥·珂勒惠支坚持她的社会信念,特别是她一生同下层人民生活在一起,把下层人民的苦难和悲愤当作自己的苦难和悲愤,致使她的艺术表现得那么真实深刻,无比动人,思想性和艺术性又结合得那么完美。凯绥·珂勒惠支的艺术道路及其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在今天,仍然是中国的美术家学习和借鉴的好榜样。这个展览会所以受到中国美术家和美术学生的热烈欢迎,就是由于这个缘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