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为啥人多地少反而劳力紧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0-25
第2版()
专栏:怎样加快农业发展?

为啥人多地少反而劳力紧张?
江苏省江都县 薛烽 赵昌智
“集中力量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动力”。这句话已经成为农业战线上的口头禅。怎样才算是“足够”了呢?是不是队里有多少劳力,就得“一个不漏,全部归田”呢?事实很能说明问题。
我县有个小纪片(十个公社),一个大桥片(十四个公社),各有耕地二十二万亩左右。小纪片用于纯农业的劳力是四万四千人,平均每个劳力负担耕地五亩;大桥片用于纯农业的劳力是七万七千人,平均每个劳力负担耕地只有二亩八分田。相比起来,大桥片用于农业的劳力应该是“足够”了吧。但是,从两个简单的数字就可看出问题来:去年,小纪片农业收入二千九百八十一万元,社员人均分配收入一百一十七元五角;大桥片农业收入二千九百零四万元,社员人均分配收入六十四元九角。花劳力多的,反而收入少。这就提醒我们,对农业第一线集中劳力的问题,应该区别情况,从经济效果上来具体、细致地考虑。
我国农业有人多地少的特点,每个农村劳动力负担的耕地,比世界上许多国家少得多。整个说来,农业第一线的劳力应当是足够有余了。但是,在相当多的地方,还是叫“劳力紧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认为,除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实按劳分配政策,加强生产责任制外,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克服单一抓农业、单一搞粮食的观念,根据农、副(林、牧、副、渔)、工几方面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通盘地合理地安排劳力,不能顾此失彼。事实证明,给工、副业安排一定的劳力,效果大得多。例如,小纪公社大林四队,去年种十亩桑田,养蚕五十六张,产值五千五百多元,还提供一千二百斤化肥(奖售)、二万斤蚕沙肥,只用工六百零四个,相当于两个劳动力一年的用工量。这比集中两个劳动力去铲地皮,不是更为经济合算吗?
第二,农业生产的任务指标不能层层加码。现在往往有这种情况,比如国家下达一个地区二亿斤粮食的生产任务,落实到社队,就可能超过二亿五千万斤,甚至更多。社队只得拚命扩大粮食面积,毁桑、毁林、围湖造田,挤各种经济作物和饲料地;或者不适当地提高复种指数,本来三熟制搞百分之四十、五十就可以了,硬要扩大到六十、七十。这样,劳力就不足了,而且由于作物品种单一,茬口、农活错不开,一到收种季节,劳力显得特别紧张。
第三,科学种田的措施要有利于劳动力的节约。科学种田,既应按作物生长规律办事,又要能以最少的时间、劳力、物力获取最好的成果。实际上,许多地方推广一种“新套套”时,总是不惜工本,很少考虑劳动力的节省。例如,播种搞“人工薄片深翻”、“粒播”等等,花工很多,如果大面积推开,就是再增加一倍劳力,恐怕也不会“足够”。
第四,要尽量避免无效劳动。目前,一个生产队重复用工、无效用工是不少的:有的是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工;有的干活不定质量标准,反反复复用工;有的是在瞎指挥下做无用工等。如果把这些问题好好解决一下,一个生产队就可节省出好些劳力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