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掌握金钥匙 创出新局面 东莞县今年又迈出新步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0-26
第2版()
专栏:

掌握金钥匙 创出新局面
东莞县今年又迈出新步伐
本报讯 通讯员刘婉玲、蓝红,记者张必忠、李海元报道: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的广东东莞县,一九七八年全县生产粮食十亿斤以上,交售给国家的商品粮达三亿八千多万斤;全县每人平均的现金分配近二百元。今年,在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又迈出了新的步伐。早造生产和经济作物又获得了增产,夏粮征购任务超额完成。人们畅谈大好形势,称颂三中全会制定的政策象一把金钥匙,打开了锁着我们手脚的锁,东莞出现更新的局面。
翻了三个案
去冬今春以来,县委联系实际,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在全县范围内,大张旗鼓地翻了压在干部群众头上、障碍农业生产发展的三个案:一是所谓“三重三轻”: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多种经营被叫做“重钱轻粮”;兴办社队企业、开展工副业生产被咒骂为“重副轻农”;经营正当的家庭副业被斥为“重个人轻集体”。这实际上是批了社会主义,批了党的政策,结果把集体经济“由富批到穷,由穷批到空”。
东莞县有发展多种经营的传统。林彪、“四人帮”横行时,许多同志被扣“搞资本主义”大帽子扣怕了,至今还不敢大胆抓多种经营,县委公开为一批所谓“资本主义”的典型平了反,表彰推广了八十多个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全面发展的典型。二是翻生产责任制的案,过去把生产责任制当作“修正主义”来批判。现在县委恢复了过去行之有效的计酬办法,如定额管理等。开始有的人仍然担心这样做会“走回头路”,怕再一次挨批判。县委明确表态:前几年批判过的东西不能认为都是错误的。纠正错误不能认为是“走回头路”。这样就解决了许多基层干部心有余悸的问题。三是翻所谓“富则变修”的案。这里有个时期把“钱”同
“资”,“富”同“修”划上了等号,人们根本不敢抓收入,不敢谈让社员富起来。现在,县委公开号召大家大办社会主义农业,粮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集体和社员越富越好。
调整生产布局
过去,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经济作物挤的挤、砍的砍,打乱了生产布局,出现了“水稻上地,甘蔗上山”的状况。东莞县委决心调整生产布局,在保证完成国家任务,保证不减社员口粮的前提下,今年早造把三万多亩低产稻田改种花生,实行水稻、花生轮作;沿海沙田多种甘蔗水草,水乡多种黄麻,丘陵多种木薯。还利用旱地扩大了柑桔、蚕桑、荔枝等经济树林的种植面积。
夏收的结果表明,调整是成功的,早稻面积虽然减少了,但由于加强了管理,单产提高了,总产比去年增加了四百多万斤。轮作的花生获得了丰收。实行水稻花生轮作,既增加了社队经济收入,又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地力,给晚稻增产创造了条件。广大干部和社员看到县委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对加快农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广开生产门路
过去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似乎越多的劳动力“归田”,越是社会主义。这个县也曾经批判过什么“和农业争劳力”,不加分析地抠“在田”的人数,对从事工副业的劳力比例作种种不合理的限制。去年底,县委具体分析了东莞农村劳动力的现状。这个县本来就地少人多,十年来又增加了十四万劳动力,加上农业机械增多,普遍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提高了劳动效率,劳动力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加上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因此在劳动力投放上搞什么比例的框框一定得打破,这个思想不解放,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今年以来,东莞县在努力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社社队队充分利用劳力,广开生产门路。有的大搞间种套种,提高复种指数;有的适当扩大花工多、经济价值高的作物的种植面积;有的大力发展畜牧、养殖、药材、蚕桑和果林生产;有的发展编织、工艺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有的办砖瓦窑、五金、塑料厂;有的开展对外来料加工,发展外贸基地,等等。例如:每人平均只有九分耕地的石碣公社,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按每个劳力负担三亩稻田或一亩菜地,把多余的四成多劳力全部安排搞工副业。他们办起大小项目二百宗工副业,半年时间就增加收入一百万元,总收入达到六百多万元。
为了充分地利用劳力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全县各个社队想方设法,广开门路。
到目前为止,全县社队企业已发展到二千六百二十多个,上半年社队三级经济收入达一亿八千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六点二。
现在,东莞县经济活跃,市场繁荣。广大社员群众喜气洋洋,干劲倍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