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李大钊同志诗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0-29
第3版()
专栏:

李大钊同志诗选
前意未尽更赋一律
策马玉门关,不为儿女颜。
悲歌辞易水,壮志出天山。
白草千层雪,黄河九曲湾。
遥知断肠处,应有雁飞还。
这首五言律诗发表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一日出版的《言治》季刊第一册。
这是作者为同学好友筱舫、寿山远行而写下的另一首赠别诗。自古以来,玉门就是荒凉僻远的边关。筱舫、寿山此行将是到达比玉门更为荒凉僻远的阿尔泰地区,因此作者赋诗,勉励他们:在这即将别离的时刻,不要儿女情长,过度悲伤,而应象当年的荆轲唱着悲壮的歌曲、豪气夺人地告别易水那样,胸怀为国为民的壮志,奔赴天山。“白草千层雪,黄河九曲湾”,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通往阿尔泰的祖国西北辽阔壮美的风光,同时也暗示他们征程迢遥,行旅维艰。诗的最后,诗人宽慰地说:尽管你们到达的是海角天涯、令人断肠的去处,总是会有鸿雁把你们的消息带回来的。
这深沉悲壮的诗作,不仅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对年轻有为的挚友的关怀、爱护和勉励,也反映了作者本身那种“志在四方”、胸怀天下的宏大抱负。
注:(儿女颜)也作“儿女态”,形容离别时情意缠绵悲伤的样子。(悲歌辞易水)《国策·燕策》载:战国末年刺客荆轲,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派他去刺秦王。赴秦时,在易水(今河北易县境)边告别燕太子丹,荆轲唱起了《易水歌》,表现了慷慨悲壮的感情。
复辟变后寄友人
复辟变后,仓皇南下侨寓沪上,惺亚时
在赣江,赋此寄怀。
英雄淘尽大江流,歌舞依然上画楼。
一代声华空醉梦,十年潦倒剩穷愁。
竹帘半卷江天雨,蕉扇初迎海外秋。
忆到万山无语句,只应共泛五湖舟。
这首七言律诗作于一九一七年初秋,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七月一日出版的《言治》季刊第三册。
十月革命前夕,李大钊同志撰写了大量的文章,不遗余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积极宣传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同年七月一日反动军阀张勋在德、日等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领他的辫子军占领北京,演出了一幕复辟帝制的丑剧。在这紧急关头,李大钊同志离开北京,南下上海避难。这首诗就是他此次寓居上海期间写成的。
诗的前两句,是作者对张勋复辟后时局的感怀。诗的最后两句,是以沉默不语和拟同友人共泛扁舟,来表达对腐朽黑暗的现实的强烈不满。
注:惺亚即白坚武。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同学,作者当时的好友。(声华)声誉。(潦倒)衰病;失意。
山中落雨
忽然来了一阵烟雨,
把四山团团围住,
只听着树里的风声雨声,
却看不清云里是山是树?
水从山上往下飞流,
顿成了瀑布。
这时候前山后山,
不知有多少樵夫迷了归路?
一九一九年暑期,李大钊同志在五峰山韩文公祠居住期间写的《五峰游记》,曾经有如下的记载:“昨日山中落雨,云气把全山包围。树里风声雨声,有波涛澎湃的样子。水自山间流下,却成了瀑布。雨后大有秋意。”
《山中落雨》这首诗可以说正是作者耳闻目睹的山中雨景的艺术结晶。诗中不仅绘声绘影地勾勒了一幅高山烟雨、飞云流瀑的壮丽画卷,而且也寄寓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对劳动人民热切的关怀和血肉相连的深情厚意。
(原载十月十六日《河北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