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卡斯巴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1-01
第6版()
专栏:阿尔及利亚通讯

卡斯巴巡礼
本报记者 柯月霖 张启常
在纪念阿尔及利亚人民武装起义二十五周年的前夕,我们访问了具有反帝反殖光荣传统的卡斯巴。
卡斯巴是阿尔及尔市内的一个穆斯林聚居区,它的名字来源于十七世纪修建的一个城堡。卡斯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古色古香的城堡遗址,弧圆屋顶的大清真寺,一条狭窄的长街拥挤着熙来攘往的人群。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橱窗里摆满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清真小吃店和茶馆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卡斯巴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然而,我们去访问的却是卡斯巴最不为人关注的曲折小巷。
反帝斗争的老传统
阿尔及利亚朋友阿拉司基把我们引进一条小巷。眼前,陡然一暗,两旁耸立着密密麻麻的楼房,一幢接着一幢。街道很窄,最宽处也不过两三米。阿拉司基指着蜂窝般的房屋说:“象这样的小巷,卡斯巴少说也有几百条,纵横交错,首尾相连。我们的卡斯巴兄弟就是利用这复杂的地形打游击,直到把殖民主义者赶走”。他接着说:“我是在阿尔及尔长大的,却也摸不清这里的道路,西方殖民者是更不在话下了,他们是不敢进入卡斯巴的。”
两位老战士领着我们在扑朔迷离的小巷间穿行。有时看来明明是一条死胡同,然而通过一扇虚掩的小门或拐两个小弯,就又进入了另一个巷子。阿尔及利亚朋友告诉我们,甚至在高楼上,各家各户之间也有晒台或暗门相通,游击队员可以登堂入室,穿户而过。殖民主义者只能望屋兴叹,无可奈何。这就是卡斯巴小巷的无可比拟的长处。
老战士一边为我们引路,一边叙述卡斯巴人英勇斗争的事迹,还不时停下来指给我们看竖立着的烈士纪念碑。就是这些普通的卡斯巴人,组成了一个个秘密地下小组,在敌人眼皮底下为游击队运送枪支、药品和物资。他们还收集情报,组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等活动,破坏敌人的部署,有力地打击了殖民者。卡斯巴的穆斯林就这样团结得象一个人,成为阿尔及尔的一个坚强的革命堡垒。
当年在卡斯巴战斗过的老战士,还有一些仍在卡斯巴居住。他们生活在群众之中,起到骨干和模范作用,就拿陪同我们参观的这位老战士希拉勒第来说吧,独立以后当过司机,现在国营化学工业公司工作,但他同时又担任区人民议会议员,县老战士协会代表和工会代表等职务。工作尽管很忙,但他考虑到自己是老战士,应该为国家贡献更多的力量。
独立以来的新气象
一九六二年,阿尔及利亚获得了新生,卡斯巴的上空也出现了灿烂的阳光。独立以后,卡斯巴的面貌有些什么变化?人民的生活有哪些改善?
陪同我们参观的全国老战士协会阿尔及尔省协调员梅里阿尼·阿里向我们介绍了卡斯巴独立以来的变化。他说,通过一些统计数字,你们就能了解卡斯巴的概况。独立前,卡斯巴只有百分之十五的人有职业;而现在,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有工作。独立前,只有百分之五的学龄儿童入学,而今,百分之百的学龄儿童都进了学校,同全国一样,从小学到大学,一律免费,就连教科书也都是由国家免费供给。梅里阿尼·阿里接着说,独立前,全区只有两个卫生所;而今,共有十二个综合门诊所,两所医院,而且卡斯巴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享受着免费医疗。全区还有四个体育协会,负责组织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此外,国家对与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面包、牛奶、糖、食油、大米等基本商品实行补贴,使这几种商品的价格长期以来保持稳定,从而使广大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
当然,同一切新兴的发展中地区一样,卡斯巴也有它自己的困难和问题:房屋密集,人口众多,对社会形成了重大的压力。独立前夕,全区人口已有十五万六千人,今天已达二十八万人。有一部分房屋,由于地基承受不了过大的重量而有倒塌的危险。怎样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呢?有人主张把卡斯巴的旧建筑全部拆掉重建。但是,作为古老的居民区,卡斯巴是阿尔及利亚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房屋、街道,甚至一砖一石,既记录着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英勇斗争和胜利的喜悦,也反映了他们过去的苦难历程。这一切都是不应该轻易抹掉的。经过反复研究,国家作出了恢复卡斯巴的决定。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四年,国家计划拨款三亿第纳尔,用于卡斯巴的恢复工作。现今在一些文化古迹的建筑物旁,已竖立起保护性钢架。而修理和加固民房的工程也正在加速进行。
对中国人民的友情
在卡斯巴的采访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当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特别是那些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时常怀念中阿两国人民在反帝反殖斗争中结成的战斗友谊。虽然是初次见面,他们总是热烈地称我们:“中国兄弟”,“中国同志”,“欢迎你们来到阿尔及尔”……一位老战士语重心长地说,“不论在反殖民主义战争时期,还是在当前建设祖国的和平时期,中国兄弟是始终支持我们的。”在参观一个展览会时,讲解员特别强调,中国是最早承认阿尔及利亚的国家之一;并指着陈列在大厅里的武器对我们说,
“这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当年支援我们反对侵略者的。”在卡斯巴街头,常常会涌来一群孩子,纷纷用中国话向我们问候:“叔叔,你好!”幼小的心灵也浸透了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夕阳西下,清真寺的塔顶已经镶上金边。在逐渐加浓的暮色中,卡斯巴显得格外肃穆庄重。在归途中,我们忽然记起,有人曾把卡斯巴称为阿尔及利亚“民族的骄傲”,这不但在过去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是这样,在今后建设祖国的事业中它也将当之无愧。(附图片)
卡斯巴一角。本报记者 张启常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