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为国家分忧解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1-04
第3版()
专栏:思想评论

为国家分忧解愁
王涵
一副两百斤的担子,如果一个人挑,那就是要挑两百斤;如果两个人挑,那就每人分挑一百斤;如果是四个人挑,那就是每人分挑五十斤。这道简单的算式,大概是连小学生都明白的。用一句俗语来表述这道算式,叫做“千斤重担众人挑”。这个道理,我想不仅应该用于挑担、干活方面,而且同样应该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应当提倡一种为国家分忧解愁的精神。
“四人帮”被粉碎三年来,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有希望、大有作为的时代。只要把三年来的变化同“四人帮”横行期间作个比较,就可以看到这个变化带有根本的性质:通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我们有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重新回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而且正沿着三中全会指引的正确路线,向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迈步前进。看到这个根本变化,承认这个根本变化,我们就会对前途更加充满信心。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林彪、“四人帮”留下来的祸害,不是问题成堆,用“堆”来形容大大不够了,而是问题成山。比如,一方面大批城市青年待业,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还不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住房拥挤的问题也很尖锐,一家几口甚至几代人挤在一间狭小的住房里,因为房间里只能放一张桌子,做教师的要等孩子做完了作业再备课。还有工资待遇低,夫妻长期分居两地,等等,真可谓是百端待举,百乱待理。无疑地,我们碰到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是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旧社会的困难根本不同,与“四人帮”横行时的困难也根本不同,但要解决这些困难,又确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
怎么办呢?有一句古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末顾宪成根据这两句话的意思还写了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就是说,在读书的同时,要关心国事、天下事,关心天下的兴亡。翻看一部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一直到辛亥革命、北伐革命,有多少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了使中国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为了使中国早日独立富强起来,挺身而出,作出了无数的艰苦努力,甚至献出了自己的一腔热血。今天的每一个有觉悟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事业,当然更应该为国家争挑重担,分忧解愁。用全副精力去关心实现四化的大事,不用说,做党员的,当干部的,更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我想首先必须正确看待大形势和小形势。我们有些同志对于粉碎“四人帮”三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对于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是十分欢欣鼓舞的,但是,一想起自己的生活还比较艰苦,房子的困难长期没有解决,家里的一个孩子还没有安排工作之类,不免皱起了眉头。这种心情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个人、家庭所遇到的困难,往往比国家遇到的困难,容易看得见、摸得着。这些困难当然应当逐步妥善解决。作为领导,应当尽力早些把它解决好。但是,如果暂时还没有条件解决的话,我们还是要劝这些同志一句话:锅里有了碗里才会有。因为我们面临的许多社会问题、许多困难,归根到底,都要靠发展经济才能得到解决。叶剑英同志在国庆三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安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最终都取决于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取决于生产的发展。”我们应该看到:大形势和小形势是对立的统一。总的来说,大形势和小形势是一致的。农业上去了,农村经济情况有了显著的好转,反映在市场的副食品供应方面,就会丰富起来。现在,我们到菜场里去看一看,就会感到副食品供应有了很大的好转。所谓“小菜篮里看形势”,从一个局部来讲,有它一定的道理。然而,锅里有,要有一个过程,锅里有了再到碗里有,也需要一个过程。既然叫百废待兴,不是一废、二废待兴,那就要逐一地解决问题。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十个手指头捺十个跳蚤,结果一个也捺不住。总要有轻重缓急之分,有先后次序之分。一九七九年全国计划安排就业人数共七百多万人,已经安排了四百多万人;上海四十万知识青年已经基本安排了。目前正在安排一九七八年中学毕业的知识青年三十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呵。安排这么多人就业,确实是一件十分艰巨复杂的任务,怎么可能一个早上就全部解决问题呢?总要有一个先后安排的过程。而且,根据四化建设的需要和当前国民经济的状况,要有一部分人到市属农场去,不可能都留在城市;留在城市能够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去的人数也是不多的,大部分要分配到各种集体所有制单位去。要克服一部分青年中重工矿、轻农场,重全民、轻集体,重生产、轻服务的倾向。一个小家庭安排开门七件事,尚且要费一点周折,更何况我们这样一个有九亿人口的大“家”呢!总之,我们应该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上为国家、为党分担一些困难。国家是大家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做主人就应当有当家作主的气概和责任。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做到把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上下齐心,同心同德,那么,纵然在前进途中有不少困难,也总是能够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的。
现在,人们对于党的少数干部作风问题议论颇多。应当说,在党风方面和有些工作中,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干部搞特殊化,有官僚主义作风,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正在采取有力的措施,认真地加以解决;但是,应当实事求是地说,粉碎“四人帮”后,大部分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好的,正在为着实现四化而尽心竭力,搞特殊化的,只是极少数,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对于这个确实应当正视的问题,也还有一个怎样正确对待的问题。如果不作具体分析,一不能帮助解决问题,二不能鼓舞斗志,只会使人松劲泄气。怨天尤人,天不会帮你的忙,尤人也于事无补。现在迫切需要的是同心同德,同心协力。如果我们大家都能以这样的积极态度来对待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家就会想到一块去,通过教育和批评帮助,克服这些缺点、错误,继续前进。
闹事也不是解决困难的有效办法。有些人以为,闹一闹,冲一冲,或者制造一点什么事端,给领导施加压力,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想法,实践证明是十分有害的。闹事,一不能增加生产,二不能找到更多解决困难的办法,三只会破坏安定团结的好形势。已有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什么事情都办不成的。大轰大嗡,聚众闹事,使得本来可以逐步解决的问题也不得解决,使得领导和群众不能聚精会神搞四化。无理不应闹,有理也不能闹。生产搞不上去,解决各种困难问题就失去了基础。所以,我们不赞成用闹事的办法来解决面临的困难问题。
当然,这并不能容忍那种官僚主义作风、对群众的痛痒采取漠然视之态度的存在。那些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努力又是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并不赞成以这样那样的借口来拖、推、踢。最近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重视各地群众的上访,倾听群众的呼声,体谅他们的实际困难,根据不同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帮助解决问题,群众是拥护的。有些问题,开动一下脑筋,作一番努力,也不难得到解决。有些要求是合理的,但一时不能解决,只要把情况说清楚,群众也是会谅解的。至于那些不合理的要求,那就应当晓以大义,坚持原则,不能迁就。总之,我们强调为国家分忧解愁,与党同心同德,但这决不能成为有人漠视应当解决的问题的一种借口。各级领导都应当关心群众的生活问题,满腔热情地、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解决一些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这同样是为国家分忧解愁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已经损失了不少时间,这个损失了的时间必须赶紧抢回来。现在我们终于取得了有利于我们迅速开展和平建设的国内外环境,如果再不抓紧目前这个难得的宝贵时机,全力以赴地、千方百计地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这一代人就对不起国家民族,对不起中国和世界的社会主义事业,对不起革命先烈和子孙后代。”这一段话说得多么语重心长、多么恳切!我们一定要和党、人民站在一起,急党之所急,急国家之所急,争挑重担,埋头苦干,把损失了的时间夺回来,把至关紧要的四化搞上去。只要我们上下齐心,同心同德,团结起来搞四化,聚精会神搞四化,一定能够把实现四化的第一个战役打好。
(原载十月二十八日《文汇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