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工笔重彩画的回顾与瞻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1-05
第3版()
专栏:

工笔重彩画的回顾与瞻望
潘絜兹
我国自有绘画便是工笔重彩。古代把重彩使用的颜料“丹青”作为绘画的代称并非偶然,因为当时画坛确实是工笔重彩的世界。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帛画的发现,使我们有理由追溯工笔重彩不平凡的开端。鲁迅先生曾称赏唐代“佛画的灿烂”,认为可资取法。盛唐代时期,艺术思想比较解放,绘画上始分疏、密(工、写)二体,也出现了“画道之中,水墨最上”的偏颇理论。写意水墨画逐渐兴起,开拓了宋代画坛工写并重、彩墨交辉的新局面。这本来是大好事,使得中国画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多样,浓装淡抹各得其宜。遗憾的是元明以后,某些有影响的文人画家,一味崇尚写意水墨,贬低工笔重彩,把中国画引向一条狭路,致使工笔重彩七百年来一蹶不振,这是中国画艺术的大不幸。
回顾这段历史过程是有好处的,因为工笔重彩由盛而衰,意味着中国画脱离人民大众的消极倾向的增长。元明以后,工笔重彩基本上被摈斥于文人画坛之外,成为民间画工的专业,独盛于寺观壁画和肖像、年画、工艺装饰方面,在画史上却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唐代以后,从人物画看,北宋苏轼已有“丹青久衰不工艺,人物尤难到今世”之叹。李公麟创造了“白描”,梁楷发展了减笔泼墨,都给后世以很大影响。元明之世,颜辉、吴伟等称雄画坛,以水墨写意取胜。坚持工笔重彩的仇英,虽名列明四大家中,却由于他出身工匠,不能挤身于文人之列而受轻视。董其昌说仇英作画之时,“耳不闻鼓吹阗骈之声”,“其术近苦”,并得出结论:“此派画殊不可习”。清代只有少数宫庭画家如焦秉贞、冷枚等画工笔重彩,为士林推重的改七芗、费晓楼则以秀逸简淡的仕女画见长,而气格柔靡。近代“海上三任”(渭长、阜长、伯年)继承陈老莲衣钵,但也多画写意,工笔重彩不过偶一为之。
从花鸟画看,自五代分出勾勒填彩的黄筌派和没骨渲染的徐熙派,衍变而为工写二体以来,宋以后画坛,显然轻视黄家“富贵”,推重徐氏“野逸”。工笔重彩的院体花鸟画让位于徐渭、陈淳、李?、朱耷和“扬州八怪”的水墨写意,影响及于近代。明清工笔花鸟画家只有吕纪、蒋廷锡、邹一桂、沈南苹等少数人,已是势孤力单。而工笔花鸟画中恽南田没骨一派,也后继乏人。
从山水画看,情景更为暗淡。李思训一派工笔重彩山水,被认为只是“描勒界画妆色,那得一毫趣致?”(董其昌)所以作者更少了。宋代只有郭忠恕、赵伯驹、王希孟数人;明代只有仇英;清代只有袁江、袁耀;洎乎近代,几成绝响了。
描绘出这幅工笔重彩由盛变衰的历史图景,说明我们今天承袭的中国画艺术遗产是带有先天性缺陷的。曾长期作为中国画艺术主流、波澜壮阔的工笔重彩画,由于历史原因,竟变成了涓涓细流。这个承前启后的疏浚工程,应由我们这一代来承担了。
建国以来,工笔重彩获得了新的生机,作者渐多,也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但仍不够兴旺,以致始终未能开成一个全国性的工笔重彩画展。粉碎“四人帮”,打破禁区,解放思想,党的“双百”方针得以贯彻,复兴工笔重彩画的大好时机终于到来了,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中国画工写二体都要发展和提高,而当前尤须着重提倡工笔重彩,这是转变一代画风的大事,也是时代和人民的要求。我们今天生活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伟大时代,人民群众意气风发,社会生活丰富多采,祖国山河日新月异,这本身就是工笔重彩的大画卷,有取用不尽的题材供画家采择;加上无限丰富的历史古典题材,天地更是广阔无比。如何使工笔重彩画的队伍壮大再壮大,创作繁荣再繁荣,质量提高再提高,这就有待我们努力再努力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