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要向工农子女看齐——介绍周总理对亲属的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1-07
第3版()
专栏: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

要向工农子女看齐
——介绍周总理对亲属的教育
张人权
前一段时间,我曾参加过对周总理光辉事迹的采访和收集工作。在采访和收集的过程中,周总理的亲属,特别是晚辈,对总理的事迹是不那么肯讲的。因为周总理生前教育他们不要讲,不要写,要求是很严的。在我们再三要求下,他们不得不多少谈了一点。虽则是点点滴滴,却也感人至深!
周总理教育亲属,特别是教育晚辈,一个突出的内容,就是要他们,“丝毫不能特殊化”。他的侄儿、侄女、侄媳,无论是住在淮安的,或是住在广州、湖南、青岛、西安、南京的,第一次来看望总理的时候,总理总是对他们说:“你们千万不要以为伯伯当了总理,自己就可以高人一等。一定要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在群众之中,丝毫不能特殊化!”
周总理不只是谆谆地教育他们,而且给他们作出了许多不能搞特殊化的具体规定。例如,他们进京探望伯父伯母,都得住国务院招待所,都得买饭菜票到食堂就餐,有工资收入的还得自己付钱;如果到国务院礼堂看戏或看电影,都得自己买票入场,从来不给优待券。同伯父伯母一起照相,每人只能拿到一张相片,周总理总是说:“你们不要拿着与我照的照片去炫耀自己,滋长你们的特殊感。不多给你们,免得你们到处送人,以显示自己了不起。”
周总理是绝对不许晚辈们扛他的“牌子”的,严格要求他们在填写履历表和入党入团志愿书的时候,都不得填写与他的关系。一九七四年,有一个侄儿调动工作。邓颖超同志还趁着侄媳来京的机会,在电话中转告总理要他们到新的地方不要讲出与总理的关系,并教育小孩子也不要讲出去。周总理曾多次对晚辈们说:“你们要是说出与我的关系,人家知道你是总理的侄子,就会处处照顾你,你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你的进步就慢了。”他还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给我最好的表示,就是把自己锻炼成为无产阶级的好接班人。”另一方面,总理又严格要求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要考虑到与我的关系,不能草率从事。”周总理的晚辈们,都自觉遵照伯父的教导去做。周尔辉同志在北京读中学、读大学,又在北京工作一段时期,前后十几年之久,可是人家并不知道他是周总理的侄子。直到他申请入党时,组织上派人去淮安调查他的家庭情况,才知道他同周总理的关系。
一九五二年以前,国家干部实行供给制,周尔辉和祖母(周总理的老婶母)的生活费用都是国家负担的。一九五二年改成了工资制,周总理就不让政府再负担他们的生活费用,而由自己全部包下来。这样,尔辉就到了北京。当时,北京已经有了干部子弟学校,还有条件较好名气又大的清华附中和育才中学等等。但周总理并没有让他进这些学校,而是把他转进了刚由私立改为公办、条件较差的北京市二十六中学。这所学校当时有两种伙食,一种是九元的,一种是七元五角的,周总理让尔辉吃了后一种伙食,教育他“在生活上应该坚持低标准,向工农子女看齐”。
周尔辉中学毕业以后,考上了北京钢铁学院。一九五八年,他和同学们一道去湖南参加大炼钢铁,行前向伯母说:“过去给我的那只旧皮箱,已经坏得不能再用了,想买只箱子,好放放小件行李。”可是,伯父没让买,给了他一只长征时用过的灰布马褡子。
尔辉大学毕业以后,组织上决定他留校工作。周总理惊讶地问:“你留校能干什么?”直到尔辉一再说明
“这完全是组织上的决定,我是服从组织分配”,总理才不再追问。对于侄辈的工作问题,周总理从来都坚持服从组织安排。尔辉的弟弟尔萃,原先当空军,后来要停飞了,便写信问伯伯:“我停飞以后干什么好?”周总理委托办公室的一位同志写了回信,说:“你所在组织最了解你,应听从组织安排,别征求我的意见。我说了,你的领导就不好办了。”后来,尔萃听从组织安排,到西安工作了。
一九六一年七月二日,周尔辉和孙桂云在周总理家中举行婚礼。周总理只送给他们几件礼物,有床单、衬衫、裤子等,其中还有旧的。伯伯笑着对侄儿和侄媳说:“当年,我们结婚时也很简单,没有请客办酒,也没有买什么新东西,艰苦朴素。艰苦朴素光荣嘛!”这天晚饭,只有一桌人,主要是在京的亲属,厨房的大师傅也上了席。席上菜也不多,因为都是凭计划供应的;连糖果也没有从计划外购进。总理对大家说:“我不摆阔,反对大吃大喝,一切从简。”他要求所有的亲属都“要艰苦朴素过日子,生活水平不能超过当地人民群众的一般水平”。
尔辉结婚以后,钢铁学院为了照顾夫妻关系,通过协商,把他爱人从淮安调到北京工作。报到以后,尔辉夫妇俩一道去看望伯父伯母。这时,周总理才知道这件事,说:“照顾夫妻关系,为什么只能调到北 京,不能调到外地去呢?”他还让邓颖超同志教育他们说:“伯伯是抓城市人口压缩工作的,不能带头违反这个政策。”后来,周总理批评了有关方面,让孙桂云仍回淮安工作。一年以后,又让尔辉也调回淮安工作。临行时,总理说:“学校里学的东西,可以带到家乡去发挥作用。”并告诫他“回去以后,也不能特殊化”,“任何时候都要防止特殊化”。
象对待淮安的晚辈一样,周总理对住在其他地方的晚辈,要求也非常严格。周总理有个侄儿,一九五七年同母亲一起下放到河南农村。这个侄儿当上了拖拉机驾驶员。一九五八年,他母子写信告诉周总理,总理亲笔写信祝贺,说:“听大姐读你们来信,非常高兴,祝贺你们首先进入公社生活,并向你们看齐。”不久,这个侄儿同一个贫农出身的女工结了婚。总理知道后,说:“这样好。”一九五九年,河南组织上把总理的这个侄儿调进城里搞工业。后来,这个侄儿出差到北京,总理一见面就问:“你在农村干得好好的,为什么又离开了农村呢?”这个侄儿一再说明:“这是组织上的决定,不服从组织也不好。”总理笑着说:“那你首先要学习工人阶级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质,改造思想,改造我们家庭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他从言谈中觉察到这个侄儿有点骄傲自满的情绪,又教育他说:“要永远感到不足。这样,才能永远有进取心,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才能坚持不断革命。”并说:“我革命了四十来年,难道没有旧思想了吗?所以,要革命一辈子,学习一辈子,改造一辈子。你们年纪轻,改造思想的日子长着哩!”还说:“一个人自己说好不行,要由人民给下定论。要在你死后,人民说你是一个好人,才能算是好人。做一件好事容易,要做一辈子好事,不做坏事才行。”这个侄儿回河南的时候,总理还叮嘱他不要特殊化,“要穿布衣,粗茶淡饭过日子,生活上要艰苦朴素”。
周总理对他的平辈亲属,也一样不许特殊化。
远在解放初期,周总理有个姨表妹曾要求他给她安排个工作。这个姨表妹在旧社会是个受苦受害的知识分子。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她还敢于冒生命危险去梅园新村看望大表哥。上海解放以后,她没有工作,就写信请周总理帮忙。后来,邓颖超同志给这个姨表妹写了信,告诉她,表哥不能利用职权为亲友安排工作。强调这是我们党多年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谁也无权破坏。
周总理有个表哥叫万叙生。他和周总理童年时期相处很好。一九五○年八月,周总理曾在中南海热情地接待过他。这个表哥,牢记周总理要他好好为人民服务的教诲,在扬州市街道上工作十余年,成绩卓著,受到政府的表扬,事迹也上过报。一九六二年,他曾写信向总理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周总理委托办公室一位同志代写了一封回信,信上说:
“关于你要求解决四女的工作和前所在机关对你家庭照顾之事,这是关系到遵守国家制度和服从国家需要的问题,总理说他没有权力要求国家对自己的亲友给予特别照顾,他从来也没有这样做过。四女现在有临时工做,很好,要教育她不管参加什么劳动都一样,都是社会不同的分工,都是建设社会主义必不可缺少的工作,都是光荣的。”当然,周总理对于表哥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还是作适当帮助的。他随信寄去人民币六十元,还寄去一些衣服,帮助表哥解决一些急需。
周总理不许亲属特殊化,却要求他们把革命工作做得特别好。他多次对晚辈们说:“如果说要特殊,你们就只能在多做工作这一点上特殊。”
周总理教育亲属、特别是教育晚辈的事迹是很多的,而我们收集到的却很少。但这些已足以说明周总理在对待亲属和教育晚辈这个问题上,同样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典范,值得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革命干部认真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