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党委重视 措施有力 扫盲不难——福建省平和县开展扫盲、业余教育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1-08
第3版()
专栏:

党委重视 措施有力 扫盲不难
——福建省平和县开展扫盲、业余教育的调查
福建省平和县地处闽南山区,解放后大力开展扫盲和业余教育,一九五八年基本上达到“无盲县”的要求,但到一九七五年,全县文盲又达百分之四十。近几年来,经过扫盲、开展业余教育和普及教育,再次成为基本无盲县。
一九七五年,他们对复盲情况作了普查,发现:
一、全县十七万零九百八十四个青壮年中,文盲有六万八千多人,二十六岁至四十五岁的占百分之七十九,达五万三千多人,其中妇女四万一千人。这说明,已脱盲的大量复盲,而复盲最严重的是妇女。
二、中途停学的现象严重,扩大了文盲队伍。以一九七一年为例,该学年招收七周岁学龄儿童一万一千六百八十一人,坚持读完小学五年的只有八千九百十六人。除留级生外,中途停学一千八百余人。中途停学和未入学的七周岁儿童的总数为二千四百余人,这些人成了新文盲。
造成这么多文盲、半文盲的主要原因,是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文化大革命前,平和县有一套工农教育机构和一支较有经验的业余教师队伍。文化大革命中,机构被撤销,人员被解散,积极分子受冲击,先进典型被污蔑为“修正主义黑样板”,全县原有的扫盲班
(夜校)和业余教育被摧残殆尽。
其次是农村生活水平较低,人口无计划增长,多子女现象普遍,加上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入学率不高,中途停学现象严重,导致新文盲不断产生。
平和县委从一九七五年起,采取有力措施,在全县范围内认真抓了扫盲和业余教育工作。
一、澄清是非,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四人帮”横行时期,有人认为搞扫盲是搞“智育第一”,是“方向错误”。县委认为:不抓扫盲,这么多农民成了文盲,才是“方向正确”吗?他们坚定地号召社队贫协、共青团、妇联和民兵等组织大胆抓扫盲工作。“四人帮”粉碎后,各级党委更把工农业余教育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县、公社、大队分别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或工农教育领导小组,配备领导和专职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工作。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八年,县委先后六次研究工农业余教育,对有关政策性问题以及教材、师资、报酬等问题,做到有议有决有行,使业余教育比较扎实地开展起来。
二、建立一支骨干民办教师队伍。
这支队伍主要由劳动积极、工作认真的回乡知识青年组成。各级党组织从各方面关心他们,对于表现好的教师及时给予表扬,符合条件的吸收入党入团。县工农教育办公室每年分期分批培训民办教师。去年,县、社、队共举办四百零九期短期培训班,参加培训的达四千六百多人次,使每个民办教师都受到一次或几次业务训练。民办教师的报酬,一般采取误工补贴工分和定期评奖的办法。社、队普遍对民办教师实行考核制度。
三、抓重点,攻难点,开展多种形式办学。
平和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山高岭陡,村庄分散。他们根据山区的特点实行多种形式办学。一般设有扫盲预备班、扫盲班、扫盲巩固班,业余高小班、初中班,有的还办有农业科技班。在办学设点上,或以生产队为单位,或以自然村为单位,或者是联队举办中心夜校。水上居民则举办船上扫盲班。学习的时间一般是农忙少学或不学,农闲每晚坚持学习一、二小时。学员经过扫盲,由大队验收小组考核,报公社复查,符合标准的发给扫盲毕业证书;脱盲标准较高的,进业余高小班学习语文、算术两科,或进业余初中班、农技班;脱盲标准低的则进扫盲巩固班。
什么是重点、难点?基层干部、党团员、青少年是扫盲的重点。做好这部分人的扫盲工作,就可以推动全面。而带小孩的妇女,由于家务重,学习条件差,则是扫盲的难点。但这部分人占文盲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不突破这个难点,实现无盲县就是一句空话。对这两部分人,扫盲方法要因人而异。青少年,一般要在扫盲班学习;基层干部,包括生产队委,由县委举办干部短期脱产读书班,时间二至三个月。脱盲后再回本大队巩固。一九七六至一九七七两年,全县参加学习的一千五百多名干部学员中,有一千四百名脱了盲。
对带小孩的妇女,则采取先分散在各个家庭院落、夜校学习,或以高年级小学生送字上门、包教包学、小学教师批改作业的办法,做好扫盲准备。等到农闲季节,分期分批集中学习,突击扫盲。以后每周学习半天进行巩固。这种办法,切合农村实际,学员高兴,群众也普遍满意,效果较好。一九七七年,全县三万余名带孩子的青壮年妇女,脱盲人数已达百分之六十。
四、编写适用于农民夜校和业余教育的教材。
夜校的教材,主要是从毛主席著作、一九五六年国务院公布的常用字以及结合本地生产的常用字中选出一千五百字,编出的扫盲课本。几年来共编印了《识字本》、《农村扫盲课本》等五十六万多册,初步满足了农村扫盲和业余教育的需要。
本报记者许子和 蔡珪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